【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縫隙裡的守望」展自11月22日至明(115)年1月31日,於桃園大溪的太武新村舉行,三位駐村藝術家—傅琬婷、張乃仁、邱伶琳,以當代藝術語言回應歷史現場,在時間與記憶的縫隙間,尋找屬於地方與時代的共感與對話。展場在眷舍24號、27號與29號,觀眾可在老屋空間中自由穿梭,感受歷史建築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對話。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表示,藝術家以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情感,進入太武新村的縫隙之中,讓被忽略的歷史、被遺忘的故事重新被看見。期盼透過本展,讓太武新村持續成為藝術與社區共生的場域,讓歷史不僅被保存,更在創作與對話中被重新理解與延續。

太武新村作為八二三砲戰後的軍眷聚落,見證了遷徙、重建與共生的歷史脈絡,也承載無數家庭記憶與生命故事。今年的駐村聯展,更進一步從「縫隙」與「守望」兩個核心概念出發,「縫隙」象徵時間的流動、歷史的裂痕與記憶的間隙,而「守望」則意味著藝術家對教育、戰後歷史與地方文化的關注與守護。

三位藝術家以不同創作語彙回應「縫隙裡的守望」的主題。傅琬婷《無聲的訊息》從教育制度出發,運用校園獎盃與錄像作品探討社會規範如何形塑個體身體與思想;張乃仁《餘靜》以錄像與空間裝置描繪戰後創傷與記憶的餘燼,在靜默中喚起個人與集體的情感共鳴;邱伶琳《守護者》結合田調與陶土創作,透過象徵幸福的三花貓與互動籤詩,傳遞對眷村社區與文化記憶的守護與祝願。三人以藝術為語言,從歷史、制度到人情脈絡,展現太武新村記憶的多重層次與情感深度。

此外,年度裝置藝術徵件作品,《守望獸-鹿角獺》也同步為太武新村注入全新視覺能量。由《問候語視覺所》工作室完成的作品,靈感來自金門常見的水獺形象,融合梅花鹿與風獅爺的象徵意象,並以士兵站崗的姿態呈現,寓意守護家園與文化的精神。《守望獸-鹿角獺》在溫潤與堅毅之間,化為精神象徵,呼應「守望」的核心主題。




_2026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宣告記者會照片-1-300x20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