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驛流光,旅人心-「台博鐵道部園區」的揭幕

【特約撰述 / 郎亞玲】

7月6日甫開幕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肇始於1992年對這塊區域與遺留的建築所進行的調查研究;街道範圍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的建築,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項法定文化資產,永久保存。歷經16年的努力修復;2020終於讓這批老建築以亦古亦今,生氣勃勃的姿態重見天日

台灣近二十年來,有許多長期監督政府文化資產保存相關議題與標的的文資關懷人士;更有為數眾多的鐵道迷,關注台灣鐵道文化的推廣與深耕。透過了無數建築師、文化資產研究學者、鐵道相關專業人士、官方相關部門人員等共同參與、研討、磋商、折衝後,進一步規劃、修復,也終於開幕營運,得到如今亮麗的成績單。

▲鐵道部園區入口,也是1920落成的主體建築「廳舍」。(圖/郎亞玲攝)

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同時期柯市長任內標舉的「西區門戶計畫」,以重啟「國家門戶」的諾大視野與都市計畫願景,讓拆除忠孝橋引道、拆除台北市議會舊址,拆除國光西站、三井倉庫遷移等一連串的作為……令北門得以頂天立地之姿,宣告重新打造的「承恩門」、「北門廣場」呈現在國人面前。足以訴說這個城市從清末、日治、民國以來的更迭與傳承;屬於庶民的共同記憶與城市的地標;並述說著各種滄桑離散、膾炙人口的老故事和新願景。而「鐵道部園區」正處於北門廣場對面,像一個指南針,指引著奔驛的旅途和旅人心之所向。而「城市博物館」廊帶已逐漸成形,包含已開放的「撫台街洋樓」(高石組本社)、「郵政博物館臺北館」、「台北記憶倉庫」(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以及未來陸續開放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市議會舊址、公路總局等。

鐵道部園區八棟建築中,原名「車輛修理工場」的「臺北工場」,不在園區範圍內,1935年「臺北鐵道工場」遷至松山,改名為「臺北機廠」,目前以「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名義規畫修復中,預計在2026年成為亞洲最大國家鐵道博物館。另外的七棟,在園區都獲得了妥善的修復與運用。分別是:

  1. 古典優雅的「廳舍」(主要展示空間)
  2. 「食堂」(多功能教室、文創商品店鋪)
  3. 「八角樓男廁」(空間說明)
  4. 「電源室」(餐廳)
  5. 「工務室」(修復展示工坊、兒童活動區)
  6. 「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
  7. 「圍牆、石板路」(清代機器局遺址)
▲「廳舍」二樓會議室的橢圓形天花板,雕工精細。(圖/郎亞玲攝)

首屈一指具可看性的建築體,自然是1920完工,森山松之助設計的「廳舍」。一樓為磚造,二樓是木構造,磚木交錯的視覺意象,形成典雅又不失活潑的外觀,仿英國安妮女王復興(Queen Anne Revival)樣式,有如身置歐洲貴族城堡。最引人入勝的入口、樓間玄關、二樓主廳(橢圓廳),圓柱、天花板的華麗雕刻,則得窺匠師的細膩工法。內部策展,可謂循序漸進、巨細靡遺,常設展包含台灣鐵路發展史、火車動力能源、鐵路信息號誌、鐵道與車體模型;而本園區的沿革與保存修復的過程,也完整記錄下來。經由文字、圖說、模型、多媒體展示、情境體驗,歷史場景重建,讓參觀者時光回流、身歷其境一窺全方位的火車美學文化。

▲「蒸氣夢工廠」讓孩童與蒸汽火車相遇。(圖/郎亞玲攝)

對火車的記憶是所有兒童的共同話題,人會年華老去,但火車的奔馳卻歷久新,在園區的「蒸氣夢工廠」與「兒童小火車體驗區」是親子共遊的最佳去處。此外,還有令人驚豔的兩項特展絕不容錯過;一是「異論『現代』:1935年台灣博覽會」;一是「鐵道旅館」特展。這兩個展覽的共同點,是反映出日治時期,台灣作為殖民帝國展示國力的櫥窗,以建設的「現代化」和生活的「富裕性」,以遮蔽榮光下的陰影。

▲模擬1908年台灣第一間西式旅館-「鐵道旅館」室內陳設。(圖/郎亞玲攝)

奔驛流光不止,旅人川流不息,鐵道百年風華,是台灣民主進程的縮影。

(本文作者為美學研究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