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開幕  發揚台灣民俗工藝的關係美學  精彩可期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佛光山合辦「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25日於世界神明聯誼會熱鬧登場,展覽以宗教、文化、藝術、教育、美學與生活傳達宗教之間「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和諧、交流、尊重與包容,表現人間佛教的行誼。本次盛會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主持,全台宗廟代表、文化部次長蕭宗煌、人間國寶及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等工藝家們一起共襄盛舉,場面熱烈。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致詞時表達對此展覽所賦予的多重意義頗為感動與正向迴應。(圖/工藝中心 提供)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致詞時表達對此展覽所賦予的多重意義頗為感動與正向迴應。(圖/工藝中心 提供)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表示,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內容相當精彩,特別感謝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的支持並成就本展覽的順利展出,從該展可看見宮廟的美、宮廟的藝術、宮廟的文化及宮廟如何安定每個人的身心,深具意義。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寺廟是民眾信仰及集會的中心,集合許多優秀的工藝師及建築師雕梁畫棟展現工藝之美,形成一座工藝的博物館,而寺廟亦有經書可研讀推廣,其中並蘊含宗教意涵及哲學思想,亦是歷史及文學的一座博物館,在宗教慶典活動時亦集結了表演藝術團體,也是一座表演藝術的博物館或表演藝術中心。

▲展覽所呈現的訴求與意旨,讓人心有所感。(圖/工藝中心 提供)
▲展覽所呈現的訴求與意旨,讓人心有所感。(圖/工藝中心 提供)

總策展人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本次特別規劃以神明為依載的主題,期待透過該主題共同分享美學與安定的共同力量,臺灣社會每個社區普遍有座寺廟,是常民的信仰中心、文化中心、資訊中心、民意中心等,也是社區居民一起展演的實境生活博物館。展覽「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強調以信仰為基礎、工藝為介質,表現「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之間關係美學的策展理念,說明寺廟是「以人為本」的關係建立,因為民俗信仰,居民集體賦權也賦予意義,包含寺廟場域、建築構造、構件、物件、符號、儀式等因應而生的民俗工藝。

▲寺廟工藝的關係美學提昇了身心靈的層次。(圖/工藝中心 提供)
▲寺廟工藝的關係美學提昇了身心靈的層次。(圖/工藝中心 提供)

張仁吉強調,在寺廟中的小小空間,可窺見台灣的多元文化,看見工藝人頂真照起工的努力精神,完整體現包容、寬容的臺灣綠工藝精神,正與宗教中包容不排他的生命力相呼應,亦如同今日大家一起互相陪伴、共同體會,共同襄勝舉今日的神明會一般,如此可貴。展覽以「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探討有形與無形的關係美學網絡,在佛光山的宗教場域中,更深具意義。

▲展覽中所陳列的展品與觀者建立溝通的正常管道與聆賞的心境。(圖/工藝中心 提供)
▲展覽中所陳列的展品與觀者建立溝通的正常管道與聆賞的心境。(圖/工藝中心 提供)

展覽動線從寺廟外部到內部逐步鋪陳,由富含符號性、儀式性、工藝性的家將團做為前導,帶領觀眾穿過意象山門進入「廟埕」,直觀感受常民下棋、泡茶、爆米香、賣糖葫蘆、看布袋戲的日常,全然沉浸於廟前人與人交陪有聲的鬧熱。國定古蹟寺廟3D點雲高空俯瞰、穿牆透壁式的全觀點角度,成為欣賞外部寺廟建築與裝飾工藝的難得視角。以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潘麗水的彩繪門神展示搭配人間國寶莊武男的現場彩繪表演,傳達頭手司阜對廟宇藝術的生命投入;藉由建築結構形成的透視線拆解寺廟空間,以虛實手法表現觀看寺廟的各種視角,人間國寶林洸沂的交趾陶讓原本高掛廟頂的建築裝飾飛下人間,跟觀者進行近距離的會面。

▲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的精神延伸,讓宗教文化具體彰顯。(圖/工藝中心 提供)
▲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的精神延伸,讓宗教文化具體彰顯。(圖/工藝中心 提供)

展覽輔以元工藝的前衛思考及技術應用,以虛實、宏微、俯仰與多視角觀點的延伸,通過3D裸視科技讓平日難以察覺的工藝細緻紋理躍然眼前,震撼視覺。張仁吉強調,本次展覽最核心的目的在於建構臺灣民俗工藝基因庫、啟動民俗工藝知識學以及串連走讀臺灣民俗工藝路徑,不只是一個展覽或是活動,而是一個倡議運動。全國寺廟就是臺灣聯合工藝博物館,臺灣島群形成一個工藝博物館的網狀系統,一起相挺、交陪、陪隨與分享。

 

相關連結:「自然.迴響」以工藝做為社會處方箋 工藝中心與中榮合作開啟關懷社會契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