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臺灣博物館26日舉辦「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魯凱的對話特展」開幕典禮,展出臺博館及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珍寶,總計超過百件魯凱族展品,自即日起至明(113)年3月10日止於臺博館本館展出。開幕式由文化部次長李連權主持,故宮院長蕭宗煌、原委會副主委蘇佐璽、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屏東縣霧臺鄉長巴正義、臺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長林開世等共同與會。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致詞表示,這幾十年政府致力於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原住民族文化主流化並重視原住民觀點,期盼讓原住民的文化可以持續被臺灣民眾喜愛、接受,更發揚光大。本次特展展現的重要意義包括族人進到庫房選件與詮釋的自由平等、大館帶小館分享文化與知識,以及原住民文化主流化的精神。期盼魯凱族的百合花精神,能持續影響全臺灣。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指出,臺博館是國內擁有最豐富臺灣原住民文物典藏的機構之一,秉持以原民觀點詮釋文物與歷史,顛覆以往具漢族史觀的策展方式,目前已和29個地方文物館展開合作,舉辦9檔特展,也獲文化部大力支持。本次特展歷經4年籌備,連結在地部落、文物和語言,展覽的成果展現臺博館史觀的改變。
原委會政務副主任委員蘇佐璽表示,本次特展跳脫過去,跳脫專家,來自部落,這種尊重在地族群、在地族人的策展方式讓原住民文化獲得重視,是未來策展的良好的範例。屏東縣霧臺鄉長巴正義則表示,本次合作的過程,讓文物的意涵、脈絡、起源,透過田野調查重新展現出來,體現了文化平權中訴說自己的文化這個面向。

為使更多國人能有機會了解原住民部落、地方文物館與國立博物館對原民知識與物件經驗的分享、學習與深入對話經驗,重返霧臺特展以「bariangalai百合花」六瓣的形象將展覽分類為六個面向。展品不乏目前已難見於部落中的古老文物,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反映區域性特色,觀眾得以回顧百年前的魯凱生活常情及人們的精神世界。
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展出部落徵集借展文物,來自於鄉內神山、霧臺、佳暮、阿禮等部落,有傳統服飾、服飾配件、禮器等幾類,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均反映霧臺鄉魯凱族的特色。
相關連結:文化部辦理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 傳承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