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七十系列活動:與楊英風大師的工藝美學對話  鳳凰來儀經典作品   重現工藝中心

▲工藝中心主辦楊英風鳳凰來儀經典作品展。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今年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七十週年,以「活工藝·工藝活」為倡議,期許人人生活有工藝,讓工藝活重新被激活, 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工藝中心推出「工藝七十」系列活動,五月則以「大師月」為重點主軸,21日辦理楊英風-鳳凰來儀作品開幕暨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活動,現場邀請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釋寬謙法師與工藝界貴賓蒞臨見證。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楊英風致力於藝術創作超過一甲子,藝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領域橫跨傳統與現代,包含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石雕、木雕、泥塑、不鏽鋼、景觀規劃、雷射、攝影等。本次展出之「鳳凰來儀(三)」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先生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之「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主要表現祥瑞神獸婉約的英姿,以流暢動態線條引領觀者視線,彷彿一切的真善美乘著鳳翼翩然而至,而其色彩隨光影角度變化,展現出豐厚細膩、雍容古雅的含蓄美感。「工藝七十」五月大師月,「鳳凰來儀(三)」祥瑞雄偉英姿,昂首於工藝中心工藝文化館前,展期預計自即日起至2026年5月止。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致詞時表達對楊英風藝術成就的正面評價。(圖/工藝中心 提供)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致詞時表達對楊英風藝術成就的正面評價。(圖/工藝中心 提供)

工藝中心與藝術家楊英風的緣份,起源於1970年代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推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之建設,楊英風先生受委託擔任該研究所新建工程之總設計師,現今臺灣工藝文化園區中的指標性建築「工藝文化館」與「工藝設計館」均為其作品。「工藝文化館」由楊英風先生邀集貝聿銘建築團隊之彭蔭宣與程儀賢二位建築師共同設計,外型簡潔以四支橢圓柱直立支撐,以雙十及經緯交織為元素,呈現工藝產業向上拓展的意象。

「工藝設計館」亦由楊英風規劃設計,建築美學揉合現代主義極簡風格與東方哲學表現形式,並透過景觀雕塑創作理念與手法,呈現內斂而平穩的空間精神與簡潔的混凝土建材質感。楊英風先生對於工藝設計館與工藝文化館的設計理念,考量建築與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也試圖從設計與工藝技術中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謙卑思惟。

▲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蕭瓊瑞以風趣的語調及豐富的臺灣藝術史料,說明藝術大師楊英風的一生。(圖/工藝中心 提供)
▲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蕭瓊瑞以風趣的語調及豐富的臺灣藝術史料,說明藝術大師楊英風的一生。(圖/工藝中心 提供)

「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則邀請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蕭瓊瑞主講,蕭教授為臺灣重要的美術史研究者,更是國內藝術論壇講座中的名講師。蕭教授長年研究楊英風先生,將其藝術生命耗時十年編纂成書冊,在講座上以深入淺出、生動趣味的介紹,將與會嘉賓帶入時光隧道,徜徉於楊英風先生的藝術美學風華時代。

▲在楊英風鳳凰來儀的作品前合影,出席活動的貴賓代表與學子開心合影留念。(圖/工藝中心 提供)
▲在楊英風鳳凰來儀的作品前合影,出席活動的貴賓代表與學子開心合影留念。(圖/工藝中心 提供)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則提到,目前於工藝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也正展出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共同主辦之「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而工藝中心推出的五月大師月活動中,除了本次展出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三)之外,陸續將可欣賞到工藝中心重要創立人顏水龍經典的「熱帶魚」馬賽克作品,以及當代藝術家楊北辰的公共藝術「工藝之樹」等,以長中青三個不同世代脈絡呈現時代的變遷與多元性,期許臺灣工藝持續開創屬於下個世代的新紀元。

 

 

相關連結:英風百年  淬煉永恆  楊英風藝術大展  史博館登場

相關連結:工藝七十 2024世界竹論壇  竹鄉采風  體驗臺灣在地竹藝文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