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為推廣舊建材循環使用之風氣,臺南市政府於106年7月率全國之先成立「臺南市文化資產建材銀行」,迄今業績年年成長。建材銀行將來自古蹟、歷史建築修復案場、報廢拆除的公有房舍、私人捐贈等舊料,經過清潔整理,使舊料達到可被再使用的程度,逐步實踐舊料制度化收存管理與再利用之目標。
臺南市擁有200多處古蹟、歷史建築,及為數眾多的歷史老屋與歷史街區,這些文化資產都是形塑臺南城市文化與生活風貌不可或缺的要素。黃偉哲市長特別指示文化局要善用收存的物料,用以節省文化資產及文化園區的維護支出。
建材銀行迄今累計收存舊材近11,000件,相較去年同期,今年收存成長近2,000件,以木料為大宗,材積數量近3,100台才。所收存的舊料廣泛運用於古蹟、歷史建築及歷史老屋修繕或者日常維護,今年提供申請單位使用的舊木料約達4,100台才,若以市場價格估算,這些出貨用於修復的舊料市值約320萬元,有效撙節了市庫的支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歷史建築隆田儲運站倉庫群的屋架及簷口板等,使用在地報廢倉庫卸下的可用舊木料,落實在地材料、在地使用,有效延續舊料生命之循環理念。此外,歷史老屋六甲區川宅「1936青年共創基地」的土臺、根太、大引等處,以及中西區信義街歷史老屋的木斗、木柱及下堵等,都使用建材銀行舊料,可說是建材銀行與本市歷史老屋保存活化政策相互支援最好的範例。
目前,外縣市主動洽詢臺南市建材銀行捐贈舊料的數量逐年攀升。整理後汰除的舊料,則運用於木作教育推廣活動,或讓學生製作大型畫框、裝裱作品等,期盼能將材料損耗儘可能降低,減少資源浪費。建材銀行收存可用資材,提供文化資產修復維護使用,它所創造的循環經濟,正是一種以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