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述/郎亞玲】
台中綠美圖的二館共構計畫,為2025開幕的「台中市立美術館」勾勒出美好的願景,也讓中部愛好藝術的民眾迫不及待想一窺究竟。但徒有設計新穎、造型優美的建築,或設備完善、空間適用的展場還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策展規劃上,推陳出新、匠心獨運;在歷史傳衍、地域拓展的地方美術史之建構,更為巨細靡遺。這些都需要嫻熟台灣文化藝術史的學者專家,共同鑽研、整理、合作,回顧探源、著書立說。
甫開幕的《藝流‧系譜‧學院之道—大臺中學院美術教學源流》特展,即為臺中市立美術館籌備處第三檔開館暖身展,委託東海大學美術系李思賢教授研究、策展。以中部美術相關之大專院校美術養成教育為主題,其中標舉台中教育大學美術教育系統和東海大學美術系為「雙核心」,並擴及中部其他美術相關校系(如彰師大、台中科大、大葉大學等)為「同心圓」,如織錦般將前輩藝術家、專業教師、畢業系友等共同串組成一幅燦爛奪目、光輝華麗的綢緞。
留學法國,身兼東海大學美術系「臺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的李思賢,平日教學之餘,多忙於策展、評論、評審、著書,終日可說是馬不停蹄、風塵僕僕。自嘲是「十月懷胎」完成本次三萬多字的策展論述,以及展覽規劃、作品徵集、佈展開幕。以有限的人力物力支援下,再一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全憑著一份為中部地區留下珍貴、完整、詳實藝術史料的雄心,傾個人之力、全心投入。但其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史料的缺乏。中師系統的資料建立,一部分得之於莊明中教授在美術系擔任主任與學校主秘時,利用校方行政系統加以統整、整理,可說事半功倍。但東海大學部分,因為不曾爬梳整理,因此除了李思賢個人求學期間的記憶所及,同時要請教更多師長。如現任美術系系主任李貞慧教授為第一屆學姊,訪談後可填補草創期許多空白的記憶。
大墩文化中心展區共有三個空間,分別是「中師系統」、「東海系統」、「其他院校」,入口處均詳細羅列歷年師資,並有完整系譜,一覽無遺。作品匯集87位藝術家90多件參與展出,包含平面繪畫與立體雕塑、東、西方媒材與複合媒材、影像藝術、裝置藝術、公共藝術等,多樣形式以及多種風格和內容的展現,得以窺見大台中地區藝術蓬勃發展的脈絡和美術教育傳承下的活潑創新、不拘一格。中師系統和東海系統二校人才培育最大的差異,在於原屬性不同,中師2006以前均以美術教育師資培育為目標,而東海一直以培養專業美術人才為目標。中師受限於學制的規劃,許多藝術家老師未必能親授自己的專長,但近年此差異已逐漸弭平,二校皆朝向美術課程的與創新、多元,呼應當代藝術的多面向發展。
中師系統展區為創校於1899年的「臺中師範學校」,校名學制隨著政治易幟和政策丕變幾度更迭。由師範改師專、再成師院,由省立改隸國立,最後即為今日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1946年,省立臺中師範成立「美術師範科」,創臺灣高教設美術專科之先。1960年改制師專,增設普師科美勞組;1992年順著升格國立而設「美勞教育學系」;2005年改制為中教大,翌年更名為「美術學系」。原以師培為目的,更名美術系後大幅轉型,分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二組,師資專長也隨之變得多元多樣。此次參展的著名藝術家有:廖繼春《巴黎塞納河》(1961)、林之助《雙雞圖》(1957)、陳夏雨《梳頭》(1948)、呂佛庭《雲山觀瀑》(1996)等29位。
~未完 待續
(本文作者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導,逢甲大學、大葉大學講授表演與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