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感木作裝置仿造無聲電影放映 「他者」視覺藝術今起展出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南市總爺藝文中心自5月29日起於紅樓A展間舉辦總爺國際藝術村海梅‧伊巴涅斯(Jaime Ibanez)「他者」駐村成果展。藝術家於3個月駐村創作期間,發揮深厚的手感操作功力,深入研究臺灣日治時期電影發展史,展出1組影像及1組木作裝置。影片中以手工的木作裝置呈現日治時期電影放映的片段,引導觀眾走入電影草創時期的娛樂時光。

文化局表示,來自荷蘭烏斯克爾特的海梅‧伊巴涅斯,2016年曾參與日本東京藝術天堂(Tokyo Wonder Site)及德國FRISE藝術村進駐計畫,創作跨足表演、影像、裝置藝術等領域,擅長以機械裝置、影像與聲音做為藝術表現手法而為人稱道。在創作過程中,身兼作家、導演、演員、配音員及裝置操控者等多重角色,沒有制式腳本或峰迴路轉的劇情,卻能以人工手感操作的過程與機械碰撞出的火花吸引大眾讚嘆的目光。

▲藝術家海梅(中)向藝術村策展人龔卓軍(左)及與會藝術家說明策展理念。(圖/臺南市文化局提供)

日治時期活躍於臺灣社會的高松豐次郎與早期臺灣電影發展,是首次來臺的海梅研究主題,他尤其對當時的民生娛樂「黑白無聲電影」以及放映活動中「辯士」的角色深感興趣,觸發了策展動機。在那個時候,高松豐次郎大力推行「活動寫真會」的放映活動,初期以宣揚日本帝國形象為目的,後發展為向日本呈貢殖民成果。姑且不論其歷史與政治評價,「活動寫真會」放映活動活絡了當時的娛樂演藝事業,也開啟了後來的電影及現代劇場發展的先聲。

每場「活動寫真會」中都有個靈魂人物謂之「辯士」,除了以幽默恢諧的表演娛樂方式向觀眾翻譯外國語言、文化,還身兼政令宣揚責任。海梅以木作、縫紉棉線捲製作藝術裝置,象徵「活動寫真會」中的辯士、觀眾、放映機、投影幕等,藉由操作木作裝置過程中的動態,作為各角色間的對話。棉線捲轉動時的動態與產生的撞擊聲,彷如「活動寫真會」中電影播放的樣態、抑或辯士逗弄觀眾的情景,或是觀眾拍案叫絕的景象,引領觀眾回到過去,一探百年前的「活動寫真會」場景。

海梅‧伊巴涅斯「他者」駐村成果展,自5月29日起至7月26日假紅樓A展間舉辦總爺國際藝術村展出。

▲開幕當日,陳秋宏議員(左起)、文化局周雅菁副局長、藝術家海梅、荷蘭在台辦事處代表紀維德及策展人龔卓軍共襄盛舉。(圖/臺南市文化局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