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中國家歌劇院日前舉辦多元友善場館體驗,從建築導覽出發,帶領參與者透過多元友善服務,感受到志工人員與藝術帶來的溫暖陪伴與感動。同時,現場有兩位視障朋友親身體驗凹凸板平面圖與內凹涵洞立體輔具,並分享自身感受,從他們滿足的笑容中,感受到文化場館實踐無障礙藝術環境,以及藝術所帶來的溫暖陪伴與感動。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臺中國家歌劇院是一座藝術與生活的劇場,是表演藝術的搖籃、也是多元共融的友善空間。友善服務不在量多,但求質精,貼近各類受眾的需求出發,讓每個訪客、觀眾都能盡興享受藝文生活的美好;也呼籲政府能完善場館周邊的大眾運輸、交通等配套措施,讓每個人都能勇敢出門、走進歌劇院。
從2018年起,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友善導覽服務,從建築導覽出發,逐年擴增對聽障、視障、肢障、心智障礙朋友的服務,透過手語翻譯、口述影像、五感導覽等軟硬體配套服務體驗歌劇院之美。今年再升級,包括劇場觀眾席新增設多元友善席位,導入Roger聽覺系統,協助配戴助聽器或電子耳的民眾;也拓展失智族群服務,讓失智長輩與照顧者也能享受美好藝文生活。

歌劇院的友善服務從建築導覽為起點,逐步發展並深化各個項目。結合場館營運特色,例如大劇院前廳定期推出的沉浸式光影展演「T.A.P. 光之曲幕」,或是規劃建築周圍的植栽探索,也提供客製化服務,將不同需求的族群帶進劇場欣賞節目,參與座談、藝術家特展導覽、工作坊、手作活動等,提供多元藝文體驗。
場館服務專員唐資萍表示,歌劇院推出每一項友善服務之前,都會經過扎實的教育訓練,確保工作人員瞭解不同族群的需求以及如何完善地提供服務。例如,「視障口述影像導覽」正式上線之前,專案負責同仁與參與此專案的志工們,經過為期一年的培訓及實作演練,才正式推出這項服務。不僅歌劇院同仁與志工,連館內餐廳、商店駐店人員,只要有機會在第一線面對來館民眾的相關人員,都是培訓對象。

顧客服務部經理胡文翠指出,從2018年至今,歌劇院多元友善服務的藝文體驗百餘場,累計2,165人次參與。她也分享,2024年比利時靜物劇團《這就是人「身」啊!》在歌劇院舉行演後座談,同時提供聽打跟手語服務,第一位提問者,正好是一名聽障觀眾,透過聽打與手語服務、外語口譯協作,讓這位聽障觀眾得以與劇團導演順暢溝通,「這樣的交流非常感人!」
另一個讓胡文翠經理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國中年齡的自閉症孩子,只要他發出一丁點聲音,或是肢體動作過大,家長就會立刻緊張地抱住孩子,深怕孩子影響別人,「照顧者面對的是一年365天每分每秒、一輩子的壓力。歌劇院希望營造安心的陪伴感,使照顧者與有特殊需求的族群擁有喘息、放鬆一點點,浸潤在藝術之中的時間與空間。」


場館服務專員賴郁澐表示,為了讓視障朋友體驗歌劇院建築之美,歌劇院受過特別培訓的導覽志工們,以「人導法」搭配視障朋友能接收理解的用詞、語彙,一對一,像朋友一樣近身解說一切經歷。歌劇院因此特別製作凹凸不平的建築平面圖以及立體建築模型輔具,讓視障朋友能將壺中居、涵洞等建築特色盡收「指」底,還有節目的舞台模型、戲服等,也都能讓他們以觸摸手感方式體驗,很多視障朋友開心地摸到停不下來。

擁有豐富第一線服務經驗的賴郁澐則分享她的觀察,2023年英國巴羅蘭德舞團演出親子舞蹈劇場作品《老虎.童話》,同時另外為自閉症及罕病兒童設計《調皮的老虎》藝術共融專場,其中一位實際年齡9歲罕病兒童,但體型只成長到3、4歲幼童階段,欣賞過程中,舞者將他輕柔的環抱在手中,抱著他在劇場空間裡遊走,小觀眾則以淺淺的微笑和眼神回應。心智障礙朋友無法理解太複雜的資訊,但臺中歌劇院友善導覽服務,適時地滿足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讓他們也能享受美好藝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