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鄉土 雋藝風華 版畫家林智信 以藝術拓荒展現當代風貌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版畫家林智信,一生的藝術創作展現無比的創意與能量,在多年無數次的個展中,總是給外界帶來無限的驚嘆與正面評價。童年因受到紅龜粿粄模壓印和媽祖遶境慶典活動等傳統文化洗禮,引發林智信對美術的興趣,在臺南師範藝師科就讀期間受張麟書老師在木刻技法的啟蒙,又得《豐年》雜誌楊英風主編連續刊載木刻作品等影響,決心將木刻成為藝術創作主軸,一路學習與創作,逐漸在藝術領域展現藝術家的風範與特質。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史博藝術家日」的七月,特別呈現了林智信老師的藝術成就與個人創作特質,令人期待。

林智信的作品「赤崁夕照(赤崁樓)」,刻畫出不朽的城市風華。(圖/史博館 提供)
▲林智信的作品「赤崁夕照(赤崁樓)」,刻畫出不朽的城市風華。(圖/史博館 提供)

林智信1973年參觀日本美術館領悟更深的創作價值,遂以畢卡索為學習榜樣,亦即「能刻、能畫、能雕、能塑」,成為全方位藝術創作者,日後陸續擴及水墨、版畫、交趾陶、雕塑、琉璃、油畫等藝術創作。林智信版畫創作早期受張麟書的中國新式版畫傳承,黑白木刻以細緻的筆觸表現,後期受棟方志功影響,轉以豪放遒勁的刀法,每道刻痕力道明確有力,流露出生命力與質樸美。1978年則師事嘉義交趾陶泰斗林添木大師(葉王嫡傳弟子)習作國寶交趾陶,技藝加身。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迎媽祖(集錦)」作品,呈現風俗民情的特有錦致。(圖/史博館 提供)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迎媽祖(集錦)」作品,呈現風俗民情的特有錦致。(圖/史博館 提供)

林智信老師訴求「掌握鄉土 擁抱鄉情」,擅長臺灣鄉土的創作題材,記錄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美好生活意態,心懷保存臺灣傳統文化和藝術創新之職責,且以持續不斷的創作精神來回饋熱愛土地。1975-1995年完成《迎媽祖》木刻水印版畫連作,總長124公尺及1989-2014年完成《芬芳寶島》油畫連作,總長248公尺,兩部作品締造當時世界最長的版畫和油畫紀錄。

林智信的作品「台灣阿美族舞」,有著炫麗繽紛的色彩描繪。(圖/史博館 提供)
▲林智信的作品「台灣阿美族舞」,有著炫麗繽紛的色彩描繪。(圖/史博館 提供)

2014年繼此作品後,著手《美哉東臺灣》油畫連作,以臺灣東部的現代風貌為背景,以期連結前兩部作品完成「愛臺三部曲」的鉅作。他認為表現故鄉的民俗景物是最獨特的本土元素,所以能受到國際藝壇的矚目。多次參與國內外巡展並屢獲入選國際版畫雙年展,並於2019年出版《雋藝風華:藝術拓荒者林智信回憶錄》,將多年藝術創作歷程及生活中的點滴集結成冊。

「母子天倫之樂」的郵票創作,是林智信精心版畫作品。(圖/史博館 提供)
▲「母子天倫之樂」的郵票創作,是林智信精心版畫作品。(圖/史博館 提供)

林智信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關注,源自於早期黑白木刻作品,在1973-1983年間應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請策劃下,在法國、荷蘭、韓國、日本、美國、烏拉圭、西德、澳洲等國家舉辦各項展覽,林智信老師的作品生動活潑和獨特風格,受到國際藝壇的矚目,對臺灣的藝術外交與國際文化交流皆有很大的貢獻。

林智信作品「黃金鼠娶親」的傳統民間故事,充滿童興雅趣。(圖/史博館 提供)
▲林智信作品「黃金鼠娶親」的傳統民間故事,充滿童興雅趣。(圖/史博館 提供)

2000-2016年史博館策劃《迎媽祖》長卷版畫至海外展覽,2000年舉辦「鄉音刻痕─林智信版畫展」,並出版展覽專輯,當時因感念與史博館三十多年來的共同陪伴成長,林氏在展後將展品捐贈館藏,以回饋孕育藝術生命的這塊土地。史博館歷年來典藏其版畫作品計有163號,並持續舉辦相關展覽。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