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數位影像本質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造影:當代虛擬敘事」展 備受關注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所策畫主辦的「造影:當代虛擬敘事」展,9日正式開幕,該展以臺灣當代影像作品探討藝術家如何用攝影、錄像、裝置等形式,來反思影像的本質,意念宏遠,效益彰顯。開幕式上,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台北當代藝術館長駱麗真、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黃文浩、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理事長張國治與多位學者與會,呈現不同的觀點面向,相當受到業界重視。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展,由影像學者王品驊擔任策展人,邀請高重黎、袁廣鳴、陶亞倫、王雅慧、許家維等5位著名的臺灣當代藝術家參展。本次共展出12組件作品,分別以攝影、錄像、針孔成像技術、工業時間物件裝置等,論證攝影及影像的多重關係。展覽以當代藝術概念剖析影像之於人、社會、歷史、真實性的關聯,並重新思考記憶、經驗等存在於人們心靈空間的「腦內影像」,如何被藝術家們以創造性的手法,轉化為虛實交錯的「虛擬敘事」。

▲光影的組合讓數位影像的視覺感增添神秘色彩。(圖/國美館 提供)
▲光影的組合讓數位影像的視覺感增添神秘色彩。(圖/國美館 提供)
▲光影的折射讓作品在呈現上聚焦新的意念。(圖/國美館 提供)
▲光影的折射讓作品在呈現上聚焦新的意念。(圖/國美館 提供)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表示,不同行業的專業概念有些慣稱,當19世紀攝影術的發明,透過鏡頭使剎那成永恆,總讓人以為鏡頭下就是真實,但隨著暗房技術的運用,影像不再只是呈現物像的真實,亦作為藝術家創作的重要媒材與工具。目前隨著新媒體及數位科技的進展,影像的真實與虛擬成為創作本文中不停的思辨,這次5位藝術家提出不同形式的影像創作,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多元敘事的視野與內涵。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表示,當今人們生活在虛擬與真實交錯的空間裡,而藝術家正是擅長以想像力進行敘事的專家,他們經由藝術的造影反證當代現實的虛擬性。本次展出作品的敘事內容都相當精采,透過藝術家們的造影過程,讓思想與情感具體化,影像因此有了表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這也讓觀眾在欣賞或和作品進行互動之餘,有機會藉此回視自身大腦「造影」的運作機制。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二)與國美館館長廖仁義(左二)及策展人合力推動攝影作品再生的力量。(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二)與國美館館長廖仁義(左二)及策展人合力推動攝影作品再生的力量。(記者 辛澎祥/攝)

策展人王品驊表示,藝術家們運用形態各異的「造影」模式,開展出不同的討論意涵。高重黎利用技術性媒材驗證影像生產的過程,並試圖檢視時間、歷史影像紀錄與攝影的關聯;袁廣鳴的作品以象徵隱喻結合科技媒材的手法,探討在全球化的發展下,人們對於樓居如詩的追求及知覺影像的體驗;陶亞倫則以光學成像為技術核心,藉此反思虛實空間的互動,以及人們觀看自我影像的慾望;王雅慧的作品倒轉攝影及繪畫概念,促使觀者思考攝影技術與視覺美學的相對意義;許家維的四頻道錄像裝置作品則揉合了歷史與當下影像,猶如人們陷入回憶時「腦內影像」的跳躍及不確定性。

▲主辦方與出席開幕活動的攝影家及學者們開心合影留念。(圖/國美館 提供)
▲主辦方與出席開幕活動的攝影家及學者們開心合影留念。(圖/國美館 提供)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展,以呼應影像本質與起源的手法,經由藝術家們的創作視角討論人們如何構築影像,且影像又如何藉此取得我們信任的過程,並且揭露當代虛擬敘事所隱含的諸多時代課題。展期自即日起至2023年3月26日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歡迎觀眾隨著藝術家們的目光與創作,一同遊走在虛實交織的時空裡,重新看待影像與藝術生產之間充滿想像的領域。

 

相關連結:國家攝影中心推出 浸漬的踅音 葉清芳1980年代作品線上展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