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包公遺骨之謎 臺北曲藝團《再見包青天》4月登場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評書女王葉怡均最新力作《再見包青天》,融合音樂評書、相聲與戲劇元素的全新製作,攜手導演符宏征、相聲演員黃逸豪、京劇笑咖吳思偉、型男洪子晏、快板段彥希等,加上音樂名家張士能以一人樂隊方式搭配劇情的創新型態,4月10-11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演出三場。

臺北曲藝團指出,包公是中國歷史上「公平、正義、清廉」的清官典範,無論是怒斬陳世美、烏盆記等都耳熟能詳,但其身後九百年遺骨竟被迫挖掘遷移,更因文革落得無處安葬的淒涼下場。這段史實荒謬又令人震撼,《再見包青天》顯示對價值觀的審思及刨根的不當,發人深省。

▲臺北曲藝團葉怡均團長,以全新模式開創《再見包青天》格局。(記者 陳安婷/攝)

2015年秋天,葉怡均到安徽合肥演出,在參訪包公祠途中,偶然撞見紀實文學《包公遺骨記》,該書曾被中國禁售,記載了1973年包公墓被迫遷移的曲折史實,以及從包公墓中發掘出的包氏族譜,還原坊間流傳百年的「包公傳說」。

臺北曲藝團葉怡均團長指出,無論是包拯清廉為官,或者小人物堅持信念的風骨打動了她,最終實現《再見包青天》的創作念想。而評書可讓人哭,相聲目的是讓人笑,在兩岸都在嘗試說唱藝術的可能性時,她也想藉此劇探索新的藝術形式,讓兩岸說唱藝術與青年相聲演員,通過劇場的分工模式,從中學習曲藝以外的經驗,開拓說唱藝術的存續形式。

▲葉怡均(左)與黃逸豪有精彩對手戲,後為音樂名家張士能。(記者 陳安婷/攝)

導演符宏征表示,本劇從葉怡均親赴安徽取材到最終在臺灣完成,前後長達六年,與現代劇場元素的結合更令人感佩,既有現代元素又不悖離傳統框架,堪稱臺灣評書史上第一回!

《再見包青天》融合北方評書的颯爽、南方評彈的細緻、京劇藝術的蒼勁,跳脫評書既定演出模式,以全新的視聽震撼,帶領觀眾穿越古今,揭開包公遺骨之謎。票券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網。

 

▲對口相聲演出者吳思偉(左)、黃逸豪。(記者 陳安婷/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