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為迎接夏日花火盛會,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澎湖縣政府推出「大航海時代的海上明珠—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將於5月17日至8月17日在澎湖生活博物館盛大登場,結合享譽國際的「澎湖花火節」,共同打造精采絕倫的視聽文化盛宴。
9日舉行文物開箱會,由故宮黃永泰副院長率領器物處吳曉筠處長及策展團隊,正式開箱〈清 乾隆 右旋白螺〉、〈明 成化 鬥彩雞缸杯〉及〈清 肉形石〉三大明星展件。澎湖縣陳光復縣長、林皆興副縣長、澎湖旅遊處陳美齡處長、文化局陳鈺雲局長、澎湖縣文化基金會董事等貴賓親臨現場,歡迎故宮國寶遊澎湖,為今年澎湖花火節增添文化亮點。

故宮黃永泰副院長致詞表示,非常榮幸能以總策展人的身份,與大家分享這次展覽的心路歷程。雖然長期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工作,但始終是個澎湖囝仔,澎湖的海洋美景和淳樸民風深深影響他的成長歲月,深刻感受澎湖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人文底蘊。特別是大航海時代,澎湖扼守東亞海運要道,宛如璀璨耀眼的海上明珠,引領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從香火綿延的寺廟、遍布島嶼的歷史遺址,到故宮典藏的珍貴文物,皆可發現相互印證的歷史軌跡。
黃永泰指出,因為是澎湖囝仔,同時又在故宮服務,希望有朝一日能將故宮的重要藏品和澎湖在地文物同時展出,讓更多人了解澎湖在大航海時代的燦爛歷史。2024年因緣際會下,與澎湖縣陳光復縣長及林皆興副縣長於高雄促成展覽合作構想。在故宮蕭宗煌院長大力支持下,正式推動「故宮國寶出遊去」專案,除了精選故宮院藏與澎湖在地文物一同展出,更打造結合聲光科技的數位展示區,為地方文化觀光注入嶄新活力,也為今年故宮百年院慶、臺北外雙溪建院一甲子及故宮嘉義南院開館十週年,續寫別具意義的歷史新頁。

澎湖縣陳光復縣長表示,今日不僅是國寶開箱的重要時刻,更象徵澎湖文化自信的啟航。感謝故宮策展團隊精心策劃,促成故宮院藏與在地13件珍貴文物共同展出,呈現澎湖作為海上貿易中轉樞紐與文化匯聚之地的豐富面貌。陳光復縣長認為,澎湖是一座擁有千年航海歷史的群島,本次特展從「物」出發,讓故宮國寶與地方文物相互輝映,連結過去與現在,喚起人們對這片土地的文化認同與情感連結,他誠摯邀請民眾造訪澎湖,感受這座海洋島嶼的文化魅力。

現場由故宮器物處蔡慶良副研究員、張志光助理研究員代表策展團隊,介紹三件開箱文物。〈清 乾隆 右旋白螺〉螺紋方向呈逆時針旋轉,極為罕見,象徵祥瑞之物,乾隆皇帝曾賜予福康安,護佑其渡海赴臺灣。這件白螺裝飾著精美的鎏金吹口與護版,並鑲嵌珊瑚、綠松石與青金石。護版內側為銀質打造刻有漢、蒙、滿、藏四體文字的內襯;外側鑄有藏文梵音真言;底端刻「乾隆年製」。〈明 成化 鬥彩雞缸杯〉杯形似缸,杯身彩繪子母雞圖,以「鬥彩」技法結合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色彩鮮明鬥豔,在17世紀前半葉有「成杯一雙,值十萬錢」之說,顯示其非凡價值。

備受民眾喜愛的〈清 肉形石〉,以玉髓製成,層理天然分明,局部略經加工染色,宛如鮮嫩多汁的帶皮豬五花,再加上配有量身訂做的鍍金座,足見其受重視程度,不單為一件巧雕玩物,又或許隱含「祭肉」的意義。清宮有在重要節慶以牲祭天後分食的禮俗,祭肉通常僅用大鍋清水烹煮,不加任何調味。儘管肉形石看起來可能比真正的祭肉豐肥美味得多,但奇石難得,配座華貴,象徵上天賜福庇佑。

「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分為「八方會聚」、「國寶環列」兩大單元。第一單元「八方會聚」,結合故宮典藏的檔案文獻、輿圖等數位圖像,搭配澎湖地方文獻與水下考古發現,呈現澎湖在大航海時代的歷史發展脈絡。第二單元「國寶環列」,由人氣國寶〈肉形石〉領銜,以最高規格展出15件故宮珍貴文物。另有「黑水溝的引航者—故宮國寶」數位展,運用創新科技打造全新沉浸式體驗,透過寓教於樂的互動裝置,引領觀眾探索澎湖的航海傳奇。歡迎民眾走訪澎湖,欣賞故宮國寶與璀璨花火,感受藝術與文化交融的夏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