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敬重   行之有年   花東生活在文字以前特展   文化部藝廊開展受矚目

主照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28日在文化部藝廊舉行「行之有年—花東生活在文字以前」特展開幕式,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主持此一別開生面的展覽。陳登欽表示,這次展覽網羅多元器具與飾品,除了是藝術品也是生活用品,文化創作者透過口述與手傳技巧,以技藝的創作而喚醒我們對人的關愛與土地的關切,展現出對文化的敬重與關愛,極具正面意義。

開幕式也邀請臺東生活美學館長江愚、新竹生活美學館長葉于正、策展人卡塔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林秀慧、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人間國寶嚴玉英、生活布藝創作藝術家張蘭芳、太巴塱傳統阿美陶文化傳承者李玉英、石靖瑋;女仕女事工坊李玟慧、獨樹依織樹皮創作工作室林戎依、達妮芙工坊胡淑玲、賢美工坊林賢華、拉日革安工坊林嘉倫、森川自然工藝聚落洪啟榮等貴賓蒞臨參與,場面相當熱烈。

▲創作者特別從展出的手製作品中說明藝術的信念與自然天成的意境。(圖/文化部 提供)
▲創作者特別從展出的手製作品中說明藝術的信念與自然天成的意境。(圖/文化部 提供)

主辦單位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江愚致詞時表示,感謝策展人及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共同詮釋在沒有文字以前,孕育出的花東生活風貌,以回歸人與土地最初始的關係出發,藉由天然材質、古老技藝和現代美感的交織,表現簡樸生活中人與工具的更替,同時也介紹花東地區仍舊堅持傳統工藝保存的相關工作者,以及新生代如何以新的手法呈現作品。

策展人林秀慧也說明展覽主題「行之有年」意謂「一個群體或某區域的認知,不須經過文字的明定,在約定俗成之下建立生活共識和文化樣貌,從過去至今未曾改變並且持續實行,型塑族群與族群不同的識別系統」。展覽的初衷即是「想要告訴大家花東工藝師正在做些什麼」,技藝如何透過「在文字之前」的約定俗成、父傳子承而來,製作時又如何與祖靈對話,使作品不但保留傳統又具有現代感。

▲特展導覽呈現對文化的高度敬重。(圖/文化部 提供)
▲特展導覽呈現對文化的高度敬重。(圖/文化部 提供)

臺東生活美學館指出,人間國寶嚴玉英藝師以細膩的香蕉絲線織出溫潤而樸實的作品,作品兼具工藝技術與祭儀知識;運用碎布角料拼貼出東臺灣美景的張蘭芳,作品構圖看似簡單,但用色直接且貼切,以質樸的素材展現對於生活的觀察與童心;花蓮阿美族太巴塱部落73歲藝師李玉英,多年來以守護傳統的心揉捏著陶土、捏塑著生活中需要盛裝的容器;青銀共作的青年藝術家石靖瑋與長輩們一起採土、練士、捏製器物,作品充滿趣味的造型與坑燒樸質的色彩。

▲展出之作品既為藝術品又是生活器具,極具收藏與實用價值。(圖/文化部 提供)
▲展出之作品既為藝術品又是生活器具,極具收藏與實用價值。(圖/文化部 提供)

另外,積極投入在地自然素材與古老手藝的傳承與研發創作的藝術家杜瓦克.都耀和陳淑燕老師,四手交織傳統與現代的生活;花蓮七腳川的阿美族人李玟慧,從一件家藏服開始循跡,延續傳統婦女群聚共作的女仕女事的文化價值;父傳子承延續山林技藝的拉日革安工坊林嘉倫;青銀相傳的獨樹依織樹皮創作者林戎依,承習阿美族沈太木頭目打樹成衣的傳統技藝與環境知識;推動為孩子作一件文化衣裳的林賢華,以傳統針繡技藝梳理過去描述針繡的族語形容用詞;達尼芙工作室的胡淑玲則以織布的技藝,詮釋布農女性書寫記事,傳遞氏族的符碼;拿鞘的劉大衛與林駿逸2人能力相伴的方式,善用檳榔葉鞘素材特性創造美感;森川工藝聚落的洪啟榮,以木作物品,實踐過去生活循環利用的文化價值。

▲以「內在靈魂的光」為主題,使展出作品展現質感與品味。(圖/文化部 提供)
▲以「內在靈魂的光」為主題,使展出作品展現質感與品味。(圖/文化部 提供)

今日開場由獲金曲獎的臺東南王部落昊恩帶來傳統歌謠表演,以渾厚而細緻的歌聲吟唱,使在場來賓感受來自東臺灣的乾淨與純樸,如同現場展出作品,用最在地、最原始的素材,呈現出傳統文化的現在進行式。隨後由展出藝師進行作品導覽,讓參觀民眾感受作者在創作時的用心與原住民傳統技藝與對環境知識實踐,同樣的素材也能呈現出剛柔並濟的不同樣態。

 

 

 

相關連結:女性當家   藝術發光   五位女性聯展   呈現臺東燦爛多彩的豐沛面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