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與內政部合作  啟動社宅藝享計畫   史哲支持青年及共享  讓藝術銀行及社宅成為亮點

▲文化與內政兩部攜手合作開創社宅藝術美化的新面貌。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文化部與內政部23日舉行「社宅藝享計畫合作啟動說明會,宣告兩部會共同攜手,首波以10億元公共藝術基金規模,達成10年合作計畫,期待藉由藝術銀行長期協助社會住宅公共空間的藝術策展,讓社宅幻化成一座座小型藝術分享空間,具體實踐社宅與藝術銀行流通共享的核心價值,使社宅公共藝術經費成為支持臺灣年輕藝術家作品的重要資源,開啟公共藝術發展新模式。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表示,近期多位專家學者對於公共藝術現況有許多建議,如公共藝術應該展現更多元的樣貌、應有主責機構辦理等,他想到藝術銀行及社宅兩個共存的巧合。史哲說,社宅是為落實居住正義,「對於青年特定階段的支持」;藝術銀行核心則是「投資於潛力青年藝術家、投資於未來」,兩者都在支持年輕世代。

▲文化部長史哲(左二)與內政部長林右昌(右二)以首次跨部會合作推動社宅藝享計畫。(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長史哲(左二)與內政部長林右昌(右二)以首次跨部會合作推動社宅藝享計畫。(記者 辛澎祥/攝)

「我們呈現的是大家共享的過程,不是私有的、擁有的,而是可以享有」,史哲說,第二巧妙的奇蹟就是「公共性及共享」,社宅是如同共享式交通工具一般,提供不同人、不同階段「住」的需求;藝術銀行則是讓藝術品不只在家裡,而是展現於公共空間,更藉由「流通」,讓藝術品也成為了公共性的共享。「藝術銀行和社宅就是天生一對」,也是兩個國家重要政策的結合。

內政部長林右昌表示,社會住宅是好宅,也是推動青年安居追逐夢想的重要地方。內政部在做社宅規劃,思考的是臺灣社會未來需要的生活環境。社會住宅與公共藝術結合,可以提升生活環境的品質與美學,鼓勵公共藝術進入到日常、社宅空間,促使都市環境的轉化,也讓藝術創作走進日常生活,將藝術的公共性與大眾共享。

▲社宅妝點視覺藝術將成為市場風潮。(圖/文化部 提供)
▲社宅妝點視覺藝術將成為市場風潮。(圖/文化部 提供)

文化部表示,公共藝術政策自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首先提出、1998年制訂「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至今已30年。期間陸續經參與專家、學者、行政機關參考國際法令及執行經驗,並依時空背景,歷經6次修正。去年配合2021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再次修正,增訂公有建築、重大公共工程因特殊事由免辦或辦理經費未達1%者,得將辦理經費繳入基金,文化部並於今年正式設立文化發展基金,開啟公共藝術發展的多元模式及新可能。

內政部長林右昌也出席說明會,表達對兩部會合作所產生效益的重視,他也認為未來在啟動社宅與藝術融合發展計畫時,對臺灣社會必然會帶來正面的利基。公共藝術審議委員代表蕭瓊瑞教授表示,「社宅藝享計畫」啟動合作具體落實「部部都是文化部」、藝術平權,以及藝術銀行再進階等3個層次。此次計畫讓潛力藝術家得到藝術贊助,並讓藝術進入生活、落實平權,期盼這項計畫能「萬年久遠」。

▲兩部部長與出席活動的學者專家共聚一堂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兩部部長與出席活動的學者專家共聚一堂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表示,此次文化部與內政部的攜手合作,最大特色是跳脫過去單一公共藝術設置案的思維及以大型、立體作品為主的作品型態,而改由專業團隊整體量身規劃,以視覺藝術作品為主、定期更換展示的方式,讓社宅公共空間共享國家級購藏作品,並解決後續管理維護問題。文化部期待,「讓社宅這個大家都有可能住進去的家,成為在地可以享有、參與藝術及品味生活的共享空間」,具體實踐藝術銀行及社宅「共享」概念,成就公共效益最大化的價值。同時,藉由兩部會的跨部會合作,開創公共藝術多元風貌的新可能,共同為臺灣公共藝術未來30年再立新里程碑。

 

 

 

 

 

相關連結:臺灣文化如炬綻放   文化部文協獎章頒獎   文化部長史哲強調以時代之名的文化獎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