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照攝影多樣姿態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開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左二)、評審委員簡永彬(左一)、攝影家張志達(左三)、黃元煜(右三)、王其榕(右二)與其他入選獎得主及各界貴賓共同合影。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映態: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展覽,以攝影映射世界的面貌,呈現出得獎作品多元的觀察視角,以及創作者透過攝影視覺調度,形塑當代社會敏銳且歧異的表達方式。本次得獎作品巡展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23日開幕式上,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資深攝影家簡永彬,以及得獎藝術家們等多位貴賓皆蒞臨參與。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表示,「全國美術展攝影類」至今已舉辦13屆,本屆參賽作品總投件數165件,歷經審慎的初複審,選出金、銀、銅牌奬各1件與入選獎18件,這21件得獎作品在材料與技術上含括傳統底片放相、數位後製、AI生成影像等,兼容傳統與創新的多樣思考;此次攝影中心以空間及展示燈光的布建,凸顯了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媒材的特殊性,彰顯了作品的特色,讓本展深具可看性。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左四)、評審委員簡永彬(右四)與得獎者合影。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左四)、評審委員簡永彬(右四)與得獎者合影。

本屆攝影類評審委員暨召集人簡永彬提到:「今年的參展作品中可以看見創作者帶入新的技術與觀點,與傳統攝影產生對話。數位合成與AI技術將在未來的攝影創作扮演獨特的角色。本次展覽更促使我們持續探究,影像藝術創作者面對科技演變,以及『視網膜前的真實』等多樣、純然創造的意義與本質。」

本屆得獎作品的拍攝主題呈現出當代攝影的多元關懷與視角:參賽者或以風景為題,框景海岸線、農地、工業地景,透過景物思索人與環境的關係,有些作品則將鏡頭轉向眷村、建築工地等都市景觀,從不同視角記敍了時間與景物的幻化。也有參賽者則將視角拉回日常,將攤販、街道招牌作為觀察對象, 具體而微地探索生活中的角落。身體的展演亦是本屆參賽者關切的議題之一,演繹了生命的不同姿態。

金牌獎張志達與作品《未竟之事》〈建築篇第貳號〉對時間序列有深刻的探討。(記者 陳安婷/攝)
▲金牌獎張志達與作品《未竟之事》〈建築篇第貳號〉對時間序列有深刻的探討。(記者 陳安婷/攝)

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已是日常,金牌獎張志達的《未竟之事》〈建築篇第貳號〉將未完成的建物透過空拍的視角壓縮成平面,並在影像中嵌入營造另一個平面圖,藉由光影的投射再次將影像轉換成立體的工地場景。希翼以嶄新的觀看視角,為該主題叠加不同的空間創作脈絡。無論視角如何轉換、圖像如何組構,建築工地終究是未完工的半成品,如同回憶中的「未竟之事」,徒留片段的場景,即便一再回想,卻始終無法完成。

銀牌獎黃元煜的〈海漂瓶花〉以東方水墨的元素,將海洋廢棄物組合,呈現環境議題。(記者 陳安婷/攝)
▲銀牌獎黃元煜的〈海漂瓶花〉以東方水墨的元素,將海洋廢棄物組合,呈現環境議題。(記者 陳安婷/攝)

銀牌獎黃元煜的〈海漂瓶花〉,是繼去年「形偽殘荷」系列延伸的創作。以東方水墨的元素,將海洋廢棄物以黑色幽默方式,呈現影像背後的環境議題,他表示,作品挪用畫家常玉的瓶花畫作,以漂流木為枝幹,海漂垃圾為花卉,大膽的以平面且沒有光澤色彩,在不拘的線條與形狀下,進行看似沒有邏輯的組合,卻是有意識的美感併貼,在不協調的顏色與超現實的組合中,帶領觀者走進了融合東方水墨經典與西方繪畫層面的視覺異世界,構成充滿矛盾美感的數位藝術,藉由海漂物的議題,傳達數位與傳統之間的當代精神。

銅牌獎王其榕的作品〈歲月流金體〉呈現文字是傳達也是穿越時空符號的存在特性。(記者 陳安婷/攝)
▲銅牌獎王其榕的作品〈歲月流金體〉呈現文字是傳達也是穿越時空符號的存在特性。(記者 陳安婷/攝)

銅牌獎王其榕的作品〈歲月流金體〉,透過街道招牌的觀察,以文字作為載體所經歷歲月的琢磨後形成特別語彙,呈現了臺灣城市的文化面貌。

「映態: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呈現當今影像創作的表現趨勢與攝影藝術的多樣性。
▲「映態: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呈現當今影像創作的表現趨勢與攝影藝術的多樣性。(圖/國美館提供)

「映態: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展出臺灣當今多樣豐富的攝影作品,得獎作品多元的視覺美感呈現出今日多樣的社會面貌,顯現公辦美術競賽參與者兼容多元的創作趨勢。歡迎民眾感受影像豐富的生命姿態。展覽自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週二至週日10:00至18:00,週一休館)。相關資訊請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查詢:https://ncpi.ntmofa.gov.tw。展覽資訊:https://bit.ly/3vhfxUh

 

 

 

相關連結: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 見證臺灣影像歷史「曾在的形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