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藏品現身  臺博館邀藏品捐贈者  共同見證記憶故事新生命

▲臺博館邀藏品捐贈者共同見證記憶故事。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為迎接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物件的記憶—家藏、捐贈與新生」微型展,邀請自2019年以來的捐贈者「回娘家」,一同見證物件從個人回憶轉化為公共記憶的過程。展品橫跨人文與自然領域,包含文化部長李遠捐贈的茅野正名手繪素描、樺山資紀總督的掛軸、2022年發表的新種-猶加敦深水蝨正模式標本及建築師王秀蓮手繪建築圖等,展現豐富多元的典藏面貌。

16日多位捐贈者親臨現場,由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及臺博館長陳登欽代表向所有捐贈者致謝。捐贈者黃銘志、林千翔及林慶棻等人也現場分享捐贈品背後的故事,場面令人感動,而捐贈的背後所呈現豐富的歷程與豐沛的生命軌跡,也是格外受到重視。

▲文化部次長徐宜君(右)與藏品捐贈者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徐宜君(右)與藏品捐贈者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大家的捐贈很重要,尤其對公立博物館更顯重要」,文化部次長徐宜君致詞時表示,由於博物館預算有限,但透過大家的捐贈,讓博物館得以有更豐富的館藏提供全民接近文化,同時藉由捐贈者捐贈的物件,讓更多人可以看到臺灣不同文化的面貌,包括自然史、人類學、建築等。此次展覽以「物件的記憶」是好的命題,因為每個捐贈者所捐贈的物件,可能是來自他的家庭或家族,也有來自社會中各領域所研究的各種面向。透過捐贈可以呈現物件不同的記憶與意義,更讓這些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能夠傳承下去,並且帶來新生命。

▲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右)頒贈感謝狀給藏品捐贈者暨家屬,並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右)頒贈感謝狀給藏品捐贈者暨家屬,並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臺博館長陳登欽表示,這次的感謝儀式是讓社會大眾了解,博物館是保存家庭物件與研究成果的可靠之所,透過人文與自然各領域的捐贈,展現博物館多樣性的價值與信任。他也以臺博館現正展出的「偶」特展為例,展覽源於林經甫博士捐贈的1萬多件戲偶藏品,讓臺博館成為臺灣戲偶收藏的重要據點。展覽也喚起文化部長李遠的記憶,促成他將父親收藏的圖繪捐贈,並在捐贈後發現這些圖繪的主角,就是臺博館內的藏品。陳登欽表示,歷史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忽然和你相遇,今日的捐贈行動,都是對歷史的敬意,也是文化的接力。

▲策展單位向出席活動的貴賓進行藏品的展覽。(圖/文化部 提供)
▲策展單位向出席活動的貴賓進行藏品的展覽。(圖/文化部 提供)

臺博館目前館藏文物及標本逾13萬件,其中「捐贈品」多達26,447件,占整體館藏近20%,另收藏建築圖13萬3,000餘件,全數為捐贈品,是博物館典藏的重要來源。其中2019年迄今獲贈的文物、標本約15,157件,建築書圖約14,835件/面。本次微型展從中精選物件展出,每一件都承載個人情感與家族記憶,也見證社會與自然的演進軌跡。

▲文化部長李遠捐贈父親的藏品,在展場受到大家的注意。(圖/文化部 提供)
▲文化部長李遠捐贈父親的藏品,在展場受到大家的注意。(圖/文化部 提供)

人文領域的捐贈物包含謝碧蓮捐贈自幼所愛的蝴蝶玉珮與飾品,讓個人愛好轉化為社會共享之美;阮惠玫捐贈祖母親手縫製的婚服,訴說女性技藝與家族情感;胡進祿捐贈「臺灣民主國」相關收藏,傳遞小人物大歷史的烽火記憶;陳怡靜捐贈祖母陳王金英助產士證書,見證臺灣高生育率的過往;范純融捐贈浮世繪作品,讓藝術作品鏤刻歷史記憶;林彥良捐贈祖母嫁妝竹雕山豬牙掛鉤,保存家族記憶;楊維晟捐贈臺灣農村背景的鱗翅畫,見證臺灣曾為「蝴蝶王國」的標本產業史。

▲藏品捐贈者家屬特別為現場貴賓陳述藏品的背後有溫度的故事。(記者 辛澎祥/攝)
▲藏品捐贈者家屬特別為現場貴賓陳述藏品的背後有溫度的故事。(記者 辛澎祥/攝)

此外,還有建築師王秀蓮設計監造建築圖說7,000多面,內容遍及臺灣各地且不乏知名建築,包括三愛幼稚園、中央旅社、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天主教臺北總教區主教公署、左鎮化石陳列館、正覺寺、善化天主堂等。

自然學門的捐贈品中,包括陪伴無數學子學習礦物與地質知識的標本,這些標本原為臺灣大學教授譚立平與王鑫教學所用,為地質學知識傳承的重要證據;國立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黃銘志捐出的深海生物標本,包括從基隆漁港購得的「海神後海螫蝦」,以及發現並命名新物種的「猶加敦深水蝨」正模式標本,實踐「讓臺灣的深海物種被世界看見」的初衷。

 

 

相關連結:走揣咱的所在  臺博館主辦陳澄波百三特展  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