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近日在嘎檔文化節會場舉行「中道文化與書畫藝術」論壇,會中邀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張炳煌講述如何從傳統書法的創作和傳揚中,分享他主持研發智慧 e 筆已達25年的經過和成果,獲得在場一致讚嘆好評。而在另一場的專題演講中,張炳煌教授也受邀以「弘一法師的書法與生命」為題進行演講。他以弘一大師1880年出生和于右老1879年,幾乎是同時出生,同是當代受到尊敬的書法泰斗,但是人生際遇完全不同,展現的書法傳承也各有特色,作為講座內容的開場。

張炳煌教授以俗名李叔同的39歲出家前為書法人生的前期,以出家後至50歲前後為中期,這之後至62歲圓寂時為晚期。前期的李叔同完全以當時的書法風尚為目標,著力於篆隸魏碑的碑學,以臨摹為學習對策,認為學書要從「形」入手,嚴謹臨摹吸收,從附圖的臨碑之作及自運的作品看出實踐成果的功力。中期是在進入佛門後,以宣揚律宗佛教為其書法的目的,書法風格逐漸轉變,拋開淬練過的堅實筆法和字形,是「書與佛」同行的轉成期。這期間作品已見肉感漸減,氣焰已收,楷法融入其中,並且逐步跳出北碑影響,結體一改之前的寬厚,變為方俊正挺而更顯瘦硬,勁道藏於筆畫骨中,但見作品平淡沖和,自在流於筆端。

到了晚期,弘一大師已然完全融入佛教律宗的嚴謹規律和清淡生活,書法寫作自然呈現,是書法生命的圓熟期。作品已一改舊貌,從出家前,擅以法度嚴謹,筆筆精到,面貌多變化的魏碑之作。至入佛門後,摒棄魏碑稜角剛強之氣,行筆採取自然入鋒之意趣,轉入禪境的清和、枯寂孤清之風格。心境上的超脫寧靜,成就了「圓潤含蓄、和顏悅色」的書體。書寫沒有稜角,沒有波挑,也無起筆收筆出鋒,點畫簡潔,線條平來直去,結體狹長偏瘦,稚拙中有些贏弱,天真爛漫。作品火氣消盡,從「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他自評為平淡、恬靜、沖逸之致。

張炳煌教授在會中表示對於弘一大師的感想是所寫字跡,活像衣裳脫盡,反璞歸真,一派了卻毫不做作,俗心蕩意全無。不能妄以書法或書法藝術來論之,已超越書之法、書之美、書之韻、書之藝,應是以生命在字,作品並不是創作,而是心境的可讀性表現。

弘一大師終其一生作品秉持注重章法格局,更重視所寫內容。一再提示書法最重在人品,再好的寫字技能,沒有學問和人格的修養,是不能傳之千古。一再以「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提示人品的重要。這場精簡而富有內涵的講座,讓人深刻體會到弘一大師的書法為何在當代受到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