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端午節將至,但全國疫情未歇,臺中市文化局特別規劃了應景的線上小活動,讓民眾在家滑手機就能認識臺中特有的民俗節慶-「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民國97年由臺中市登錄為民俗文化資產,是臺中南屯的當地居民獨有的端午節民俗,十分有意思。
臺中市文化局長陳佳君指出,端午節是一年重要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不論包粽子、賽龍舟、戴香包、掛菖蒲艾葉、洗午時水等,都是耳熟能詳的過節方式,而臺中南屯的居民在端午節時會穿木屐競走,藉以驚醒地下的穿山甲,以帶來來年的豐收與好運。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的源起有兩種說法,其一,相傳居民認為當地位於穿山甲穴,而穿山甲被視為靈獸可為地方帶來吉祥。冬季寒冷時穿山甲會冬眠,直至端午節時節,村民會穿上木屐用力踩踏地面,以巨大的聲響將穿山甲震醒。另有一說,早期有一隻金色的「拉狸」(穿山甲)睡在地下,先民深信穿山甲若一覺不醒會帶來災難,因此設法吵醒穿山甲讓牠翻身,也能協助鬆動土地,讓隔年的農作得以豐收。
文化局表示,這個習俗後來逐漸演變在端午節正午時分,由地方知名仕紳帶頭穿上長木屐,用競走比賽的方式象徵驚醒穿山甲翻身,也舉行打陀螺、抬轎比賽等傳統活動。另外,文化局也曾出版兒童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犁頭店的故事》,用可愛的方式介紹犁頭店的故事,非常適合親子共讀。民眾也可以上文化局粉絲專頁「臺中文化小尖兵」了解更多細節,還有好禮帶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