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4日舉行「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李悌欽(1928-2017)及邱德雲(1931-2014)兩位資深攝影家,在攝影中心籌建過程中,以無私精神,捐贈畢生攝影作品及底片檔案,歷經入藏、整飭及脈絡梳理,將1960年代以來的臺灣社會記錄存檔,守護臺灣重要攝影資產,也見證影像歷史及攝影的藝術特質。

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文化部自2015年起推動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建置,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目前有13,000餘件典藏,今天第一次舉辦捐贈展,透過攝影師的眼睛,將1960年代以來的臺灣社會做真實的存檔,當我們看到作品,不僅是看見當時社會、土地上的人們,更能透過作品認識臺灣這片土地。「那些曾經存在過,我們以為消失的,其實從來沒有消失」。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表示,感謝攝影家及家屬們的大愛捐贈,李悌欽與邱德雲兩位創作者,扣合著攝影的寫實精神及時代價值,面對城市發展與農村轉型,展現出不同的攝影風貌。他們的攝影跨越了世代的記憶與傳承,凝聚觀者的目光,望向攝影家們及時代的曾在。

攝影文化中心表示,「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精選68件攝影家作品,藉由攝影家們的創作意圖及影像之間相互對話,形構本次展覽。李悌欽由1960年代興盛的影會活動起步,在正職工作之外投身於「大同攝影同好會」及「自由影展」等業餘攝影社團。


攝影家鄧博仁以「走在前衛的業餘攝影家」來形容李悌欽老師,他的作品中有許多大膽的實驗創作,獨具風格。1970至1980年代,李悌欽的攝影著重於生活及歲月的足跡,創作面向表現戰後臺灣寫實攝影的發展及美學意涵,呈現時代變遷的風貌。李悌欽以自身的觀看角度及實驗精神突破傳統,在擾攘的街廓中,捕捉光影及造型,展現攝影者的心象與心境。在資訊匱乏的年代,他一步一腳印以蹲點、慢活的拍照方式,拍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

攝影家邱德雲一生關注勞動階層與家鄉苗栗的變遷,他由早期在鄉土寫實中成長摸索,進而以深刻且貼近土地的精神,讓他的影像語彙呈現濃烈反差及強烈對比。硬頸攝影協會總幹事陳雲錦指出,邱德雲透過黑白之間的豐富階調,表現辛勤工作的勞動者及變遷的農村,作品呈現對土地的感情溫度,以及農村凋零的時代變奏。


「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由兩位攝影家的捐贈文物中,規劃「一張照片的旅程」教育展示區,展示兩位攝影家的底片、小幅作品、印樣等捐贈文物,使觀眾得以了解攝影家從拍攝到構成作品的歷程,同時介紹捐贈品典藏及保存等工作內容。展覽自即日起至113年4月28日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201-203展覽室展出,相關資訊請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查詢:https://ncpi.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