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在臺灣,在兩岸,在全球華人區,水墨畫大師李奇茂的藝術成就總是讓人讚嘆及推崇備至。過世多年的李奇茂其為人風範與藝術涵養,加上不拘小節的創作調性,始終為人所稱道,各種形式與型態的展覽,也推升了李奇茂在水墨畫界鞏固的領導者地位。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所主辦的「李奇茂百年展」,11日舉行開幕式,水墨畫界的大老與學界代表暨李奇茂的後輩學生等踴躍出席,在由25個單位協助與展出不同時期的69件作品,也讓這次的紀念展備受矚目。
歷史博物館今天舉辦李奇茂百年展開幕式,文化部長李遠、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李奇茂夫人張光正女士、雲台藝術研究中心執行長李安榮、前國防部長馮世寬、前政務委員黃光男、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李奇茂親友學生等各界貴賓出席,共同紀念李奇茂百年冥誕,並向臺灣近代水墨大師致敬,場面相當熱烈。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表示,在父親及朋友口中都認為李奇茂是個傳奇人物,因為父親收藏了許多李奇茂的畫冊,所以他可說是看著李奇茂的畫長大,而他的畫給了我們這代人重要的文化與生活養分。李遠說,李奇茂的畫呈現一種不羈卻不放蕩、自由卻不放任、自在卻不輕佻、自信卻不自滿的風格,也正反映出臺灣這個島上人們自由、自在、自信的樣貌,他希望大家都能延續李奇茂的精神。

史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史博館與李奇茂有深厚情緣,他細緻觀察生活、風俗、民情、物土,筆下人物市井小民都充滿生命力,動物畫作更展現敏銳的觀察力,能反映場景與樣貌,表達他對臺灣土地的熱愛與對藝術的堅持。李奇茂曾多次於史博館現場揮毫示範水墨創作,讓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實踐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強調博物館與社區連結的意義。

前國防部長馮世寬分享與李奇茂之間的互動,當初目睹李奇茂畫十大建設當中的「臺中港」,「他畫了一筆,10秒鐘不到,但李奇茂說,這一筆已經想了30年。」,他切身受到李奇茂日常就要訓練與累積實力的信念影響。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說,星雲法師與李奇茂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兩人經常互勉為國家盡力,佛光山特別感念李奇茂情義相挺的精神,這是珍貴的臺灣資產,她認為透過這次展覽讓大家緬懷李其茂大師是一件幸福且有意義的事。

前臺藝大校長黃光男認為,李奇茂將水墨傳統筆法,融合西洋速寫技巧,透過不斷鑽研與創新,發展出融合東西方技巧的獨特風格,而水墨畫則是走在時代尖端,李奇茂更是將東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神落實在生活點滴的筆觸上,讓作品富有感情,彰顯人性。雲台藝術研究中心執行長亦是李奇茂的女兒李安榮則說,今年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高雄創價學會美術館、馬來西亞李奇茂美術館、國防美術館、金門大學李奇茂美術館、輔仁大學李奇茂數位美術館等各地都會辦理李奇茂相關紀念展,如此接地氣乃效法父親精神,她也期待父親的藝術性能呈現溫度與特質,讓大家易於親近與互動。

史博館表示,李奇茂是臺灣水墨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史博館作為臺灣目前典藏李奇茂作品最豐富的博物館,在時逢李奇茂百年冥誕之際,爬梳其藝術生涯與輝煌成就而呈現此檔展覽,別具紀念意義。1960至1970年代間,史博館多次邀請李奇茂代表臺灣參加世界博覽會、國際交流展、巡迴展,進行國際文化外交,並參與策劃、創作水墨巨幅集體合繪的〈寶島長春圖〉(215尺)及〈抗戰八年國史圖〉(220尺)。百年展正是見證李奇茂與史博館共同拼搏的情感與使命,也是臺灣美術史的重要見證。

「李奇茂百年展」匯聚典藏於25個單位、精選共69件經典作品,包括李奇茂從未公開展覽的〈任重道遠〉、〈同心〉、〈八仙上壽〉、〈群鷹會〉、〈春江水暖鴨先知〉、〈干城二十週年紀念〉、〈泉之鄉〉及最後遺作〈天馬〉等,依創作年代與風格主題分為「墨舞縱橫.象外之妙」、「蘊積融續.韻外之致」、「水墨天地.高闊廣博」3單元展出,呈現李奇茂在各階段的探索與實踐,涵蓋其不同時期的精華,感念李奇茂為臺灣藝術史永留的創作典範。

史博館與李奇茂有著深厚情緣,並為臺灣目前典藏李奇茂作品最為豐富之博物館。1981年起,史博館陸續發起〈寶島長春圖〉215尺及〈抗戰八年國史圖〉220尺水墨巨幅集體合繪,李奇茂皆參與策劃並共同創作。李奇茂透過走訪臺灣及世界各地,觀察生活、風俗、民情、物土反映在創作中,作品感動人心,並啟發後人延續創新水墨文化的生命力。這些過往,見證了李奇茂與史博館共同拼搏不懈的情感與使命感,更為臺灣藝術史上永留創作的典範。

本次展覽回顧李奇茂一生的藝術創作軌跡,以時間為軸,精選李奇茂生命及創作歷程中,典藏於各博物館、各單位、藏家等具經典代表性之69件書畫作品,依其創作年代與風格主題,共分「墨舞縱橫 • 象外之妙」、「蘊積融續 • 韻外之致」、「水墨天地 • 高闊廣博」三個單元展出,呈現其各階段重要作品,以及在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深遠影響。
李奇茂專研筆墨追求的境界千變萬化,行筆運墨兼具感性的生命情調與理性的宇宙意識。筆觸、墨灑、氣韻是東方形質表現畫境意象與心靈時代視覺文化的烙印。「李奇茂百年展」自即日起假國立歷史博物館2樓展出至6月8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