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救人 藝術天成 高正幸醫師個展 呈現生之喜的生命軌跡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高正幸醫師在卸下濟世救人的白袍之後,2010年毅然投入藝術創作的行列之中。現在,或許稱他為高老師(一般對於藝術家都稱為老師)更為貼切些。繼2017年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展出「好色時尚誰怕黑」油畫個展後,今年新春期間,在新願文創執行長王家荺邀約下,自1月18日至2月28日,將在高雄市三民區河堤社區鯨湛精品時尚咖啡會館展出「生之喜」卅幅油畫作品個展。

▲高正幸醫師展出「生之喜」卅幅油畫作品個展。

高正幸現任南濤人體畫會理事長。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洪明爵指出,高老師平時喜歡與朋友分享美式Bourbon Whiskey,並暢談藝術的價值與創作的甘甜,積極參與藝術展演的相關活動,廣泛的閱讀更是激發他創作的動能,特別是美術史的探究及前輩藝術家的觀點,一一都成為他檢視藝術創作的重要標的。

▲高正幸醫師以感激與喜悅之心畫出多年來的生命軌跡。

洪明爵表示,高正幸展出作品,可以區分三大主題解析:「主角的缺席」是他檢視西洋美術史的一項重要回應,如「第凡內的早餐」、「有飲白蘭地之夜」、「第13四桿洞」、「出發與回來的球洞」等,作品中他刻意迴避西方藝術史中非常重要的主體,也就是「人」的存在。是否畫面中沒有了「人」就無法構成藝術情感的流動呢?沒有人的早餐店,只剩下餐桌椅與一隻冷眼旁觀的貓、沒有人的高爾夫球場,但卻留下裝備齊全的球桿。當人物刻意缺席時,取而代之的一種孤傲、一種無聲勝有聲的生命律動,正悄悄的滲入其中。

洪明爵表示,另一個是「心靈之光」,也是他檢視西方美術史中單一光源的創作模式,他認為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光源,也沒有一定要怎樣的光源,而是選擇一種背離學院體制及印象主義的光,一種依循著心靈的去處而落下的光,沒有絕對,只有感知。猶如他的人體速寫,也表現在他的花卉創作之上。

▲高正幸作品中刻意迴避西方藝術史中非常重要的主體,就是「人」的存在。

第三項,洪明爵說,「回歸理性」是他矛盾的創作難題,因為只憑藉著方塊的結構,如何去探究藝術。在了解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也熟悉了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1944)的絕對理性,但是要放下過去的描繪創作經驗,去蕪存菁的回歸理性追求,只剩幾何方塊形狀,直線與橫線的交織,何其困難!也或許是放任自我,遊蕩於這理性的幾何結構與感性的描繪之間,不停地重複糾葛吧!身為一位藝術家,過去是醫生的身分,如何抉擇、如何取捨,永遠都會折磨著他!當然,糾葛與矛盾一直都是藝術創作前進的主要力量,不是嗎?

▲高正幸去蕪存菁的回歸理性追求,只剩幾何方塊形狀,直線與橫線的交織。

透過這次的個展「生之喜」,「高老師」充滿感激與喜悅地畫出他多年來的生命軌跡,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藝術極限,用一生懸命投入藝術創作之中,理性與感性的矛盾交戰之下所激發出來的火花,必定激起觀者無限的想像,精彩可期,不容錯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