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有畫 畫中有照片 郎靜山大師樹立水墨美學攝影 呈現歷史定位典範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在兩岸攝影界,攝影大師郎靜山是位舉足輕重且備受推崇的攝影家,將中國的水墨繪畫技巧結合系列攝影的創作而享譽國際,在全球華人區創下聲名不墜的典範。在八月「史博藝術家日」的史料記載中,郎靜山的創作歷程與其精彩作品相互呈現,讓一位堅持專注的攝影工作與藝術創作者,能在一生的興趣及投入下所產製的作品得以流傳史實,受到業界與國人的讚譽,實屬難能可貴。郎靜山大師所留下的作品,沈靜中頓顯天地浩瀚,對比色差中足見大器磅礡,在台灣現代攝影發展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為人稱頌。

郎靜山的攝影一生猶如臺灣攝影發展史的縮影。(圖/史博館 提供)
▲郎靜山的攝影一生猶如臺灣攝影發展史的縮影。(圖/史博館 提供)

郎靜山祖籍浙江杭州,出生於江蘇淮安,為眾所周知的攝影家。畢生為攝影開創新視野且落實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郎靜山從學習到傳承,從創作到推廣,從本土到國際,郎靜山在不同的時代與時期,皆為攝影留下了無窮的詳實紀錄,這些珍貴史料更成為後期的攝影工作者學習的準則與圭臬,也樹立了郎靜山畢生不朽的攝影成就及專業典範。

晚年時期仍專注創作與暗房工作的郎靜山,有著超乎外人想像的毅力。(圖/史博館 提供)
▲晚年時期仍專注創作與暗房工作的郎靜山,有著超乎外人想像的毅力。(圖/史博館 提供)

郎靜山早年攝影作品多以花鳥靜物、風景與人體為題材,傾向畫意攝影風格。1930年代初始,以暗房遮手法之巧妙,製作中國山水之優美形象,借國際沙龍傳播中國傳統藝術。1941年出版《郎靜山攝影專刊第2集》中將此技法稱之為「集錦照相」。1960年又於暗房中作表達中國線條觀念之疊影攝影,奠定了他穩固攝影開創與技藝傳承的基礎。

1960年郎靜山(右一)於法國巴黎與張大千(右四)及趙無極(左一)會面合影。(圖/史博館 提供,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協會攝)
▲1960年郎靜山(右一)於法國巴黎與張大千(右四)及趙無極(左一)會面合影。(圖/史博館提供,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協會攝)

郎靜山的影像題旨源自於他的成長環境,以及成年後所經歷的政治動盪所引發的個人民族情感。他一生拍攝與推崇的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哲學和美學,進而精進研發創作技藝,深刻影響臺灣攝影業界追求的攝影意趣及美感呈現。郎靜山的創作精神,建立在攝影技術能夠捕捉真實世界的科學特質,他將兩者的結合創造出結合中國繪畫理法和攝影技術的影像實作理論,也是他長遠攝影生涯的主軸。

靜山的作品「湖光攬勝」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巨幅集錦攝影的佳作,令觀者讚嘆不已。(圖/史博館 提供)
▲靜山的作品「湖光攬勝」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巨幅集錦攝影的佳作,令觀者讚嘆不已。(圖/史博館 提供)

「湖山攬勝」為郎靜山105歲時,最後一件親筆題字之巨幅集錦攝影傑作。此作由十張底片縝密構成,去蕪存菁,相互接合,從畫面最右邊的涼亭老翁,到近景的奇石叢樹,左邊的孤舟,村落、湖邊倒影及遠山層巒、繚繞雲霧,以中國畫長卷構圖,布局其前景、中景、遠景,兼具鳥瞰多點透視,交錯呼應,完美表現中國山水畫之深遠意境,可謂是其集錦攝影之代表作。在攝影的藝術創造及對後世之影響均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對我國及世界攝影藝術史具重要意義。郎靜山作為華人攝影家的先驅,一生致力於攝影藝術超過90餘年。藝術家對於攝影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也是將水墨美學以攝影形式呈現的第一人。

郎靜山攝影作品「百鶴圖」呈現攝影高超的技藝。(圖/史博館 提供)
▲郎靜山攝影作品「百鶴圖」呈現攝影高超的技藝。(圖/史博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年來多次舉辦郎靜山專題攝影展、回顧展及學術研討會,並出版攝影專輯,見證許多郎靜山與臺灣攝影藝術發展的重要時刻,如1981年「郎靜山九十攝影回顧展」展出傳世巨幅攝影作品《湖山攬勝》吸引萬千觀眾。1990年「郎靜山百齡嵩壽攝影回顧展覽」展出《百鶴圖》,為高齡九十七歲的郎靜山用時一年多的巨型佳作。

郎靜山作品「曉汲淸江」,意境之優美彷如水墨畫的細膩妝點,格外無比驚豔。(圖/史博館 提供)
▲郎靜山作品「曉汲淸江」,意境之優美彷如水墨畫的細膩妝點,格外無比驚豔。(圖/史博館 提供)

史博館典藏郎靜山攝影作品相當豐富,包括風景、靜物、人物等寫實攝影與集錦攝影、人體攝影、現代攝影等多種類別共193件,真摯反映郎靜山的創作風格和演變歷程,可謂收藏最完整兼具系統性之博物館。史博館規劃史博藝術家日系列活動,特定其生日8月4日為「郎靜山日」,邀請大家共同來感受這位世界級大師使用攝影科技創造出的理想世界與風範,實至名歸。

郎靜山作品「楓橋夜泊」,在表現手法上可謂融入了水墨與攝影美學的極致。(圖/史博館 提供)
▲郎靜山作品「楓橋夜泊」,在表現手法上可謂融入了水墨與攝影美學的極致。(圖/史博館 提供)
郎靜山的作品「自畫」,猶見張大千的畫像,饒富雅趣。(圖/史博館 提供)
▲郎靜山的作品「自畫」,猶見張大千的畫像,饒富雅趣。(圖/史博館 提供)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