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流轉 時代印記 臺博館「博物臺灣」流轉臺灣故事的真摯情感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臺灣博物館於103年啟動「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更新計畫,繼106年推出首部曲「發現臺灣」常設展、109年10月展出之二部曲「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今(15)日壓軸展出的第三部曲「博物臺灣」常設展,分為以自然為主題的「自然臺灣」及人文為主題的「浮生臺灣」,兩間展廳介紹臺灣的歷史文化與環境樣態。歷時7年籌劃以臺博館各學門特有蒐藏及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互動的新時代觀點,提供觀者一個認識臺灣的平臺,極具價值。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左)述說著臺灣史實的記載文物。(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國立臺灣博物館是一個「會說故事的博物館」,述說的是在亙古久遠的宇宙時空中,臺灣這塊島嶼的生成變異與地質地貌、動物與植物生態的多樣性,以及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客家、漢人及新住民等多元族群的生命歷程與政經環境的變遷。臺博館透過博物館系統的建築本體、典藏物件與展示規劃,「敘說的是臺灣自然與人文的故事,述說的是臺灣人自己的故事」。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前排左三)臺博館館長洪世祐(前排右三)與出席開幕活動的貴賓合影造勢。(記者 辛澎祥/攝)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更新計畫採「三部曲」的方式陸續完成,「博物臺灣」以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門特有的展品為主,展出藏品計903件,其中包含鎮館三寶《康熙臺灣輿圖》數位重建版、《鄭成功畫像》、《1895年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數位重建版;以及徐澍《臺灣番社圖》、臺灣雲豹標本、早坂犀牛骨架復原模型等;另更配合各主題單元展示需求,徵集標本與新製模型等展品計811件,透過1700餘件展品訴說臺灣的故事。

「自然臺灣」展廳以亙古紀實、島嶼地貌、生態走讀及變動續曲四大單元,展示臺灣豐富的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呈現環境、生物與人群之間,從古到今交織互動的密切關係。「浮生臺灣」展廳則以時代印記、何以為家、神靈世界及相遇生根四大軸線,超越過去傳統單線性的歷史敘事與單一族群發聲的展示方式,透過多元族群發聲,以及現在與過去的辯證關係,呈現臺灣的歷史與多元族群文化。

▲展廳的生態與標本是保留著臺灣珍貴的野史紀錄。(記者 辛澎祥/攝)

臺博館強調,這是關於臺灣與臺灣人的故事,透過臺博館百年的蒐藏來陳述。以此為家的生物與人們,在這個島嶼上共同生活,也一同吟唱一首生命之歌「生聲不息」,是否得以永續的唱和,端看我們的反思與具體行動。展覽透過標本、模型、影像、聲音及藝術裝置等具象或抽象的軟硬體展示,從時間與空間等多元視角觀看臺灣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形成一個在臺灣時間串流上不斷演出的生命互動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臺灣歷史在收藏中凝聚成一件件「看得見」的時代印記,臺灣人「家」的形式與意義在結合藏品的藝術創作裡被思考與再現,不同人群的信仰與神靈觀在博物館物件裡呈現而反思,最後,成就了這不同人群在此相遇、互動而生根的浮生故事。

「博物臺灣」展覽即日起假臺博館二樓東、西展廳展出,將臺灣亙久的故事做詳細與具體呈現,帶領民眾進入探究臺灣的真實面向。

▲▼臺博館展出的文史物件都是臺灣近代的珍貴紀錄。(記者 辛澎祥/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