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表演藝術(五) 從傳統出發-王英潔帶領「台中木偶劇團」飆創意

【特約撰述/郎亞玲】

台中市文化局每年辦理的「台中兒童藝術節」,今年因疫情三級警戒宣布,便一直延遲。宣布降級後,第一個搶頭香的演出團隊,即是王英潔率領的「台中木偶劇團」。連續二年獲得台中市傑出表演團隊,王英潔完全展現出他的積極進取與衝勁,蟄伏了兩個多月,劇團已迫不及待重整出發。

談及疫情的影響,他表示因為疫情,農曆四月起就不斷接到電話退掉邀演,因為民戲多有時間性,所以並沒有延期的狀況,而是直接取消,損失可想而知。只有官方的邀演,協調時間地點後,只要依循防疫規定,還可以演出。因為劇團正面臨搬遷,因此不只演出停擺,雕刻、繪畫也無法進行,大部分都在處理文書工作,如寫企劃案、紓困案,而最大的收穫就是劇本的產出。

▲「台中木偶劇團」團長王英潔。(圖/台中木偶劇團提供)
▲「台中木偶劇團」團長王英潔。(圖/台中木偶劇團提供)

王英潔自小在戲棚下成長,跟隨臺中市金藝獎得主的父親王金匙習藝,耳濡目染之下,編劇、導演、操偶、口白無一不精,木偶雕刻手藝更是一絕,曾任雲林布袋戲館駐館工藝師,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落實文化薪傳,偶頭雕刻、粉面都傳承傳統布袋戲道地的味道。

台灣布袋戲劇團分布各地,以臺北「小西園」、「亦宛然」,雲林「新興閣」、「五洲園」最具代表,門派開枝散葉,各具特色。王英潔系出五洲派重口白、詩詞的文雅風格,進而創作大型武俠金光戲劇本演出,以獨特演繹手法,結合現代科技,揉合出符合年輕世代口味的風格,吸引了更多新觀眾接近布袋戲文化。民戲多在廟口搬演,但他卻為了吸引更廣大的觀眾,特意安排去學校、公園、文化場館等不一樣的空間演出。創新的精神,是王英潔領導劇團的方針,這也是他為何將劇團取名為「木偶」劇團,而非「布袋戲」團的原因,因為「木偶」類型包羅萬象,他自詡跳脫門派、創新求變,不拘一格。不論是傳統戲、金光戲、創意偶戲,都期待能詮釋到位,開創中台灣布袋戲的新頁。

▲2021「聖劍風雲」后里文明福德祠。(圖/台中木偶劇團提供)
▲2021「聖劍風雲」后里文明福德祠。(圖/台中木偶劇團提供)

關於紓困,王英潔認為,台中文化局其實有照顧到表演團隊面臨的困境,感謝之餘,也有感慨。他覺得團隊還是應該靠自己找生路,而非一昧等待救援,畢竟疫情終究會過去,生活會回到正軌。這段時間,他覺得團隊正好有了沉澱的機會,思考創作。比如劇團過去仰賴後場伴奏,今年製作的新戲,卻聘用了音樂製作人全新作曲、編曲。採用的不是傳統風格音樂,而是具有「電影風」的配樂,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有版權的音樂可以成為劇團的資產,所以這樣的投資他覺得十分值得。

▲2020「孫臏娶親」台中市屯區藝術中心演出。(圖/台中木偶劇團提供)
▲2020「孫臏娶親」台中市屯區藝術中心演出。(圖/台中木偶劇團提供)

「台中木偶劇團」成立於2011年,王英潔是臺中市少數堅持以傳統古冊戲為主,傳承掌中戲的精緻技藝的戲團。他曾榮獲2009年青年主演大車拼甲等獎,2012年入圍雲林國際偶戲金掌獎劇本獎,並榮獲雲林國際偶戲金掌獎「最佳操偶技術獎」。2013年入圍臺北市掌中戲匯演團隊。2018、2019年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起駕戲團隊,2020年雲林國際偶戲節-掌中優選團隊,2021年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駐館團隊。他的理想,是將父親拿手的傳統好戲(看家戲)留在台中,發光發熱,進而走向全國,進軍國際。

▲巡迴校園藝術表演活動「布袋戲學堂」。(圖/台中木偶劇團提供)
▲巡迴校園藝術表演活動「布袋戲學堂」。(圖/台中木偶劇團提供)

雖然布袋戲的演出人才逐漸凋零,但王英潔還是信心滿滿,他認為不一定是從事相關演出的人才能推廣布袋戲,有時不同領域的人,反而有可能挖掘到布袋戲不同的精髓與面向。正在勤益科技大學文化事業創意系研究所進修的他,不斷從經驗和學術中學習,希望為傳統藝術找到新的契機。「好好學、好好演、認真學、認真演」是他的座右銘,相信疫情之後,「台中木偶劇團」必能全新上陣、大放異彩。

(本文作者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導,逢甲大學、大葉大學講授表演與劇場)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