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隔離的寫照 《過往即他鄉》臺、奧連線 歷史與記憶的審視與連結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參與多次歐亞雙年展的跨領域藝術家楊俊(Jun Yang),與行為藝術家松根充和(Michikazu Matsune)聯手於今年臺北藝術節帶來《過往即他鄉》(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分隔臺北、維也納兩地的楊俊和松根充和,以視訊直播連線,用講座式展演審視歷史的荒謬,訴說疫情時刻的理解與感受,呼應現今疫情的特殊狀態,觀眾無不心有戚戚焉,於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3場,獲得了好評。

《過往即他鄉》作品包含影像放映與演出全新創作《親愛的朋友》(Dear Friend)兩部分,由楊俊與松根充和的自身經歷為開端,向觀眾分享彼此的成長回憶,並反映每個階段的歷史事件,及事件與自己的連結,從而探索身分、國家及文化的認同,包括1969年全球矚目的首次登月、2018年的南北韓領導人會面的高峰會,以及東亞諸國在邊界與領土議題上的爭議等。

▲楊俊與松根充和的自身經歷為開端,並反映每個階段的歷史事件與自己的連結。(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因為和松根充和兩人都有在日本生活的經驗,因此作品採用日本傳統的說故事技巧「紙芝居(Kamishibai)」,搭配圖像及口述,「紙芝居」源自日本19世紀末的街頭表演藝術,是一種紙娃娃木偶戲,說書人將故事塗繪在木板上,以連續劇的方式講故事。

▲《過往即他鄉》中,楊俊運用圖像講述記憶與歷史。(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在奧地利出生,以臺北、橫濱、維也納為創作基地的楊俊,作品以視覺藝術為主,涵蓋影像、裝置、公共空間計畫等,30歲時便榮獲奧地利藝術界最高獎項-奧托默爾獎(Msgr. Otto Mauer-Preis)。來自日本神戶的松根充和,現居維也納,以行為藝術和舞蹈創作為主,作品以詼諧視角探討身體與物件、行動與語言、地方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過往即他鄉》是楊俊和松根充和為2018年韓國光州雙年展所作,這是兩人首次合作,也是楊俊首次挑戰表演藝術的作品。楊俊表示,自己幼小隨家人移民至奧地利,與松根充和相識於奧地利,因是歐洲藝術圈少數的亞洲人,在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相似下,逐漸變成熟識的好友。

▲▼1969年全球矚目的首次登月,投射兩人對歷史與自身的連結。(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為了《過往即他鄉》的演出,楊俊從日本來臺,因應疫情政策,他在成田機場簽署同意放棄返回日本的權益。分隔臺北、維也納兩地的楊俊和松根充和,在線上討論作品及演出,兩人以雙方的往返書信建構全新創作《親愛的朋友》。表演架構為楊俊在劇場內演出,松根充和則透過網路在鏡頭前表演,兩人以視訊直播連線,呈現此一期間的感受及生活,呼應現今疫情的特殊狀態,也訴說現今社會面臨的轉變。

松根充和表示,身為一個現場表演的藝術家,總是需要四處旅行去展演作品,如果沒有到場,作品似乎無法存在於那個空間,然而,疫情與隔離讓有些東西被取消了,但同時也產生一些新事物,如不一樣的共享經驗,以及許多因應現狀的特別作品也開始發展,其中包括著這場與楊俊的連線演出。

▲楊俊與松根充和都有在日本生活的經驗,作品便採用日本傳統的說故事技巧「紙芝居」。(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過往即他鄉》以講座式展演,透過歷史與記憶,討論區域、邊界、衝突、理解和友誼等議題。楊俊表示,在疫情嚴峻期間度過45歲生日,他與家人朋友各自在螢幕前舉杯慶祝,雖然不在同一地點,還是很感動。希望透過作品,傳達人如何踏出自己對自己的投射,超越自己的自負,與其他人走在一起,「隨著今年的時間過去,過往還真的成了他鄉;而不同的國家們,則成為了我們的過去。」

▲以講座式展演,透過歷史與記憶,討論衝突、理解等議題。(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