睥睨星子的閣樓瞭望-「13個房間」看見了甚麼?

【特約撰述 / 郎亞玲】

「13個房間-看不見的城市」特展,在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時期,在台北展期下檔後,又悄悄移師台中三天,也在九月份圓滿閉幕。一個業已閉幕的展出為何還值得報導,原因是這個小展的魅力不容小覷。

共同參與這項展出的重要企劃者,包含了一家策展團隊、台北和台中的旅館業者、以及藝術家們,三方的腦力激盪與緊密合作,造就了這場有如探險般的驚奇之旅。更精確地說;這項展出,不只是「展」;而是「展演」。然而,倒也不是說活動加入了甚麼表演性活動,而是指整個展覽的規劃,充滿著表演藝術的包裝與互動性。

▲展覽旅館入口。(圖/郎亞玲提供)

主辦單位表示:從2018起,即已從旅館本業的創新思維出發,開始與藝術家積極互動,並尋覓優質策展團隊,期間也曾企畫執行「沉浸式劇場」活動。今年始料未及遇到疫情,衝擊到旅館經營。但本案並未取消,照常進行,後又在台中結交有共識的同業,乃嘗試更跨一步,將展覽班師台中。

台中展場是位於台中老城區的一家重新改裝的旅館,有「最美廢墟酒店」之稱,出自紐西蘭建築師Fearon Hay之手。保留大量舊建築的原始面貌,透過植栽與光線交織的光影,捕捉一日大自然最美的變貌。天井與大片落地窗宛如天空與湖泊的交映,光線無所不在地植入建築,令人徘迴流連不去。此次展覽運用完整兩層樓的展區,每個空間都有如眩惑的舞台;加上幽微的燈光,藝術家的華麗出場、觀眾充滿期待如窺探明星般尾隨其後。

▲旅館天井綠意與光線交織。(圖/郎亞玲提供)

每個空間的轉換,彷如神遊多個魔幻情境;清新/混亂、振奮/頹廢、巨大/微型、婉約/壯麗、奔放/侷促,不一而足。空間有限,想像無限,美學辯證,無遠弗屆,以小博大,銀河閃爍,城市異想,盡收眼底。從「看不見」到「看得見」,城市多姿多采的風情,仰賴著年輕藝術家們全新的體驗與視野,如魔術師之手巧奪天工。異業結盟因之不再是口號,跨界攜手演出也不是夢想,印證創意力與執行力的綰合,在消費低迷期間,也能殺出一條新路。

▲「閣樓的博物館」by 余沛紜。(圖/郎亞玲提供)

展出所有對城市空間的遐想,均啟發自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之中,以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對城市遼闊無邊際的想像與對話作為文本。跨過虛實的界線,打破時空邏輯,互相交織或重構出55個虛幻之城。這55個城市,以時間、想像、空間、象徵與意象,這5個元素一一串聯。而十三個房間(實際上有15個主題),個別從多元的感官切入,有具體空間的變造,如「菜市場」、「飯店」、「植物園」、「書店」、「公寓」、「工具店」、「五金行」等,還有具有休憩娛樂的功能的挪用,如「博物館」、「馬戲團」、「戲院」、「水族館」、「酒吧」、「茶屋」、「涼亭」、「溫室」,光名稱就令人想一窺究竟。最妙的是「眼耳診療室」,進入者皆須戴上耳機,從耳機傳來空靈的樂音,然後同步觀賞壁上展示的畫作。顧名思義,是言簡意賅揭示藝術療癒的本質與功能。

▲「風茶屋」by筑子。(圖/郎亞玲提供)

雖說作品稱不上是「現地製作」,但試圖打破或顛覆旅館既有空間的企圖,絕對稱得上是「特定場域」的多元展現。藝術家們不憚其煩在現場,向魚貫而入的觀眾引導、解說、協助操作自己的作品,讓觀眾感受的不只是手作的溫度;更是那顆飛揚、具穿透力和貼近人性的暖心。這和行之有年的各種在觀光大飯店、酒店舉辦的「藝博會」,內涵迥異。因此,這樣的策展不僅呼應了當代藝術「生活化」的走向,成功的宣傳策略和預售票的操作,都為下一波的策展活動奠定了札實的基礎,更令人雀躍的是為年輕藝術家創造的平台,也同時吸引了大批的年輕族群參與,這應當是策展單位最大的欣慰吧!

▲「眼耳診療室」by 每天。(圖/郎亞玲提供)

「睥睨星子的閣樓瞭望」-看見了甚麼?看見了一個城市、許多建築、無數空間、以及眾多年輕藝術家的無限謬思,重重疊疊、忽隱忽現,銀河展翅,自由翱翔,是藝術的夢想,也是城市的希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