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等待了80年,終於夢想成真。資深藝術家李再鈐以98高齡之姿,21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他舉辦的首次個展,以感恩之心感動之前,向出席個展開幕式的各界貴賓與藝文界人士表達他內心充滿的感激。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舉辦的「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李再鈐持續創作的心路歷程,被譽為「穿越世代」的藝術巨擘,作品融合東方哲學與西方極簡主義,致力於雕塑語彙的創新,開拓公共藝術的無限可能。個展不僅是他個人的回顧展,更是李再鈐對藝術本質與歷史意涵的深度探討,頗具正面意義。

文化部長李遠、國立歷史博物館長洪世佑、藝術家李再鈐、前臺藝大校長黃光男、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等各界貴賓出席,開幕儀式由李再鈐次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李季帶來呼應本展哲學意味的小提琴獨奏,為展覽拉開序幕,共同見證一場融合東西方藝術哲思、跨越時代界限的雕塑藝術盛會。李再鈐指出,史博館是國家第一個公立博物館,也是「國家畫廊」,20幾歲時他看著恩師溥心畬在此舉辦展覽,「這裡是我從年輕開始就打從心底羨慕與嚮往的地方,本次個展,我等了80年」。一番話讓人感動,也彰顯出李再鈐從20多歲習畫至今,對所追求豐沛的藝術生命,藉諸各類型媒材的表現,展露旺盛的創作力。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表示,他的父親是個年齡與李再鈐年齡相仿的業餘畫家,所以他從小就跟著父親隨著臺灣的藝術成長,從五月、東方畫會,到李再鈐等人的五行雕塑小集,直到1985年李再鈐〈低限的無限〉的紅星事件,當時包含他自己都活在寫作時的戒嚴時代。李遠說,李再鈐等了80年的個展,一次展出李再鈐從過去到現在的作品,作品中一點都看不出年齡、歲月的痕跡,依然如此有力量及前衛,給了所有他這代人很大的鼓舞,他特別感謝李再鈐引領我們這代人在藝術的養分中長大。

史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李再鈐自謙是穿越世代的老藝匠,創作已逾一甲子但至今每一天仍堅持創作,作品融合東方哲學思想及西方藝術形式語彙。在史博館首度公開的全新創作〈跳石仔〉,是記錄金山外海曾經發生的油污事件,他以傳統書畫、當代雕塑、空間裝置藝術,甚至是寫生集與新詩來表達他對臺灣土地的熱愛,也以藝術來呼喚全世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歡迎觀眾來史博館體驗跨世代的藝術之旅,領略李再鈐深厚的藝術造詣與時代精神。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說,李再鈐從本質探討生命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從小石子窺看臺灣大山大海的氣勢磅礴,無論幾歲的觀眾都能從作品中得到啟發與人生向前的力量。前臺藝大校長黃光男認為,李再鈐以獨有的形式展現善美的作品,他的公共藝術,每每是城市景觀中畫龍點睛的亮點,也透過東西方藝術的融合與詮釋,使他的作品與觀者建構對話,互動暸解,這是一種偉大的創作力量,支撐著他對藝術的投入與包容,讓作品充滿想像。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讚許李再鈐是老而彌堅、老而好學、老而創作不輟的樂齡典範,本次個展可稱為臺灣美術界遲來的禮讚。前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王澤提到,當李再鈐走進鋼鐵廢棄物的場所取材,彷彿聽見零星的碎片材料在呼喚他,擷取記憶再創作,讓廢棄物擁有新生命,鼓勵觀眾觀看時運用想像力,感受雕塑的剖面、切片,發現其中的秘密。

史博館說明,展覽以3大展區完整呈現李再鈐的藝術風貌,展區「低限無限」傳達李再鈐受西方低限主義與《道德經》、《易經》思想的啟發,透過代表作〈低限的無限〉、〈元〉、〈天地人和〉等經典雕塑,觀眾可深入探索低限藝術的幾何秩序與公共藝術的社會參與。「元」展區表達哲學與幾何的交會,以東方哲學「元」為核心,從微觀到宏觀的哲思探索,也呈現藝術家如何回應數位時代及元宇宙的挑戰。「往昔情懷」展區則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展出書法、水墨、彩墨畫及小型雕塑,結合傳統書畫與現代雕塑語彙,探索藝術在科技時代的創新可能。「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即日起至6月8日展出,4月26日辦理「穿越世代-李再鈐談藝」座談會,內容包括李再鈐創作在戰後臺灣現代雕塑的定位、李再鈐的公共藝術等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