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光走廊 見證百年音樂 文協特展呈現臺灣音樂傳承史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即日起推出「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及相關系列活動,30日舉行開幕式,特別選在具音樂百年歷史意義的臺北市中山堂登場,由張連昌薩克斯風四重奏樂團現場演奏,在臺灣民謠的樂音中為展覽拉開精彩序幕。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致詞時表示,臺灣音樂發展與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社會脈絡習習相關,當時身處日本殖民時期,為了爭取參政的自主權及迎接文化啟蒙的新時代,文協的倡議者之一蔣渭水創作了《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歌詞,蔡培火則創作《臺灣自治歌》及《咱臺灣》,為最早描述臺灣景色與物產的在地主體性歌謡。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驅動音樂拼圖,見證音樂出版新時代的來臨。(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驅動音樂拼圖,見證音樂出版新時代的來臨。(記者 辛澎祥/攝)

此外,早至1914年何阿文等客籍藝人遠赴日本東京錄製唱片留下臺灣現存最早錄音史料;1921-1922年日本學者北里闌在臺灣錄下島內原住民音樂;1920年臺灣第一位留日學習西方現代音樂的張福興創辦了臺灣第一個管弦樂團「玲瓏會」,1922年他更帶著風琴進入日月潭水社進行卲族音樂採譜與記錄;以及莊永明講述「以音樂回首臺灣文協100年」珍貴歷史影像與歌曲等等,都是臺灣百年音樂史上極其寶貴的紀錄。

蕭次長指出,這些影像與資料都在展覽中呈現,希望能透過這樣百年的回顧,邀請大家一起見證臺灣音樂的近代史發展,並透過交流與思辯,賦予臺灣音樂新的意義與啟示,激發下一個臺灣音樂一百年。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強調,在中山堂所發生的音樂盛事,流傳至今雅趣橫生。(記者 辛澎祥/攝)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強調,在中山堂所發生的音樂盛事,流傳至今雅趣橫生。(記者 辛澎祥/攝)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指出,中山堂的前身臺北公會堂在日治時期就舉辦各類音樂表演,光復後更是各種藝文活動及市民集會舉行的重要場域,其中,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在這裡發表了〈蕃社姑娘〉、臺灣光復後的第一場西式音樂會「慶祝臺灣光復廣播音樂會」亦在這裡舉行,發生在中山堂的音樂盛事不勝枚舉。

策展人呂鈺秀以歷史脈絡來探究臺灣音樂演進,令人深刻期待。(記者 辛澎祥/攝)
▲策展人呂鈺秀以歷史脈絡來探究臺灣音樂演進,令人深刻期待。(記者 辛澎祥/攝)

為梳理臺灣音樂一百年間的大小事,特邀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呂鈺秀擔任策展人,從宏觀的歷史脈絡來看臺灣音樂百年來的演進與改變,探究當中哪些事件及契機改變了臺灣音樂的型態,更蒐集音樂歷史上各種的臺灣第一,讓大眾認識臺灣文化協會的啟蒙精神與臺灣音樂的重要性。

文協百年活動的主辦與策畫方,紀念臺灣這有意義的音樂發展史。(記者 辛澎祥/攝)
▲文協百年活動的主辦與策畫方,紀念臺灣這有意義的音樂發展史。(記者 辛澎祥/攝)

傳藝中心表示,展覽現場除了展示傳藝中心蒐藏的相關音樂文物外,亦有來自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九天民俗技藝團、張連昌薩克斯風博物館等各界鼎力相助出借的珍寶,同時結合影像及音樂互動裝置,讓觀眾除了可以閱讀每則故事,亦可聆聽每首音樂片段,享受聽覺與視覺的雙重饗宴。

展場擺設音樂出版物,帶給社會無窮的懷念與反思。(記者 辛澎祥/攝)
▲▼展場擺設音樂出版物,帶給社會無窮的懷念與反思。(記者 辛澎祥/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