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蘭君/採訪報導】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的第23屆臺北文學獎,今年打破實體頒獎典禮的慣例,改以「臺北文學獎線上影音計畫」邀請每位得主以影像、聲音或文字製作個別專屬影片,讓每位得主跳脫頒獎典禮的拘束,自由表達得獎心情和獨特的文學見解。影片自6日起在臺北文學獎官網上線(網址:https://literature.award.taipei/project.html)。由作家王文華擔任引言人,蔡炳坤副市長、評審代表羅智成、「萌芽」獎座創作者黎志文亦錄製影片致意,邀請大眾共同見證他們的多元文學主張,並且欣賞各位得主的優秀作品。
蔡炳坤副市長在影片中向得獎者祝賀,並表示今年是全球疫情相當嚴峻的一年,但文學的創作和閱讀不受疫情影響,臺北文學獎今年收到作品件數不減反增,與往年相比得主的年齡層也顯得較為年輕,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文學的傳承,而得獎者還包含了五位外籍得獎者,可以看出臺北已是全球華人文學創作的重要城市品牌,期勉大家努力,面對疫情度過難關。引言人王文華則說對臺北文學獎特別有感情,因為能夠藉由閱讀創作者的作品趕上年輕時代潮流,重新再年輕一次,而只有心態年輕的人才想創作,並反思自己的人生,期待所有文學同好,一起再年輕一次。
第23屆臺北文學獎徵文項目分為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及文學年金獎助計畫等六項,加上第21屆文學年金最終決審得主,總計頒發24個獎項。本屆共有來自中國、香港及馬來西亞等五位外籍得主;另有多位臺灣讀者熟悉的文壇好手,如洪愛珠、鄧九雲、游書珣、林楷倫等獲獎,顯見臺北文學獎為所有華文書寫的創作者,提供一個平等公開自由的競技園地,在此展現各自獨特的文學世界。
第23屆臺北文學獎自去年11月至12月公開徵稿,總獎金高達253萬元。本屆投稿件數突破歷年新高,共計收到1,600件來稿,評審從中選出23件得獎作品。投稿者年紀最大的為87歲,年紀最小的為11歲,年齡跨度超過一甲子,體現文學創作不分年齡;投稿者除了來自臺灣各縣市外,亦有來自歐、美、亞洲等世界各地。得獎作品取材類型多元,創作者結合敏銳的觀點及擅長的文體,呈現不同視角的城市樣貌及生活經驗。
小說類首獎得主是來自中國四川的懋透影,以〈本願寺愛玉冰〉一文,拿下其人生中第一個文學獎項。作者巧妙地結合臺北夏季於街頭巷尾常可見食的愛玉冰與生長在浙江山中的野生愛玉子。評審認為,小說前面鋪陳的看似無意義的各種隱喻、三地的連結,驚喜地在後文有機地整合起來,是一篇設計精巧而耐讀的小說。
本屆文學年金獎助計畫三位入圍者鄧九雲、游書珣及梁莉姿,皆是長期耕耘寫作。集演員、作者、編導身份於一身的鄧九雲,以《女二》寫作計畫入圍,立基於自身經歷,計畫以長篇小說規格描述一位女演員的生命故事,期望能以不同的角度,帶領讀者看見影視圈的生態以及在其中求生存的女性。屢獲各項文學獎的游書珣,以《鄒族的雨》計畫入圍,主角是1927年來臺的俄籍旅日學者聶甫斯基及鄒族人吾庸‧雅達烏猶卡那,企圖透過敘事長詩的規模,書寫鄒族人的命運以及曾與俄國交會的歷史。而來自香港的梁莉姿,曾獲香港多項文學獎項,本次《樹的憂鬱》計畫以短篇小說集的方式,分輯書寫香港與臺灣,旨在對照香港與臺灣的處境,評審李金蓮更大讚「這部作品可以直接出書了」。
第21屆年金類決審是臺北文學獎的最大獎項,由年僅26歲的生態旅遊作家徐振輔的《馴羊記》奪得。決審委員認為這是一部技巧高竿的作品,同時也是對人類深刻的叩問。作品以西藏歷史文化、政治及自然生態等文獻為基礎,並進入藏區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以成熟的寫作技巧營造出結構完整、層次豐富且關懷面向多元的行旅書寫。作家吳明益更在本書推薦序表達肯定:「這部作品讓我對振輔印象深刻,天賦讓他的寫作帶著野性。」
「第23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都收錄於《我的文學主張:第二十三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中,並且已刊登於活動官網,提供民眾瀏覽閱讀。得獎作品將透過本市公車捷運、廣電媒體、劇場等多樣媒介與讀者分享,更多文化活動訊息可至本局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design/)查詢。
第23屆臺北文學獎線上影音計畫新聞稿雲端資料夾:https://reurl.cc/0x6b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