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   以文化滋養臺北   讓國際看見臺灣觀點

▲台北文化獎頒獎典禮隆重登場。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第27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17日於臺北市中山堂隆重登場,由蔣萬安市長親自頒發獎座,向瘂弦(本名王慶麟)、米復國、姚立群以及張乾琦先生等4位得主致敬,今年4位文化獎得主分別在文學、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及攝影紀實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且提攜鼓勵文化領域諸多後輩,對臺北城市文化發展及國際能見度影響至深;文化界諸多前輩先進和各位得主家屬、友人均到場觀禮,共享4位得主榮耀時刻。

蔣萬安致詞時提到,今年北市府有別以往,加強推廣「臺北文化獎」形象與定位,期盼大眾明白臺北文化獎代表臺北以臺灣首都高度,對藝文領域長期耕耘的文化工作者們所致上的最高敬意。蔣市長同時感謝得主們共同形塑臺北多元共融的文化特質,為城市不斷注入活力,讓文化工作成為一種榮耀、一種使命。同時為表彰得主們對文化的傑出貢獻,文化局首次於頒獎典禮中,邀請4位文化領域先進進行引言,由獲獎者的好友和夥伴以獨特視角道出得主的貢獻,以及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讓在場觀眾沉浸在4位獲獎者真摯感人的生命故事中。

▲台北市長蔣萬安(右三)與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左一)在頒獎典禮現場與貴賓合影。(圖/台北市文化局 提供)
▲台北市長蔣萬安(右三)與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左一)在頒獎典禮現場與貴賓合影。(圖/台北市文化局 提供)

瘂弦以《瘂弦詩集》享譽文壇,對臺灣現代詩發展有關鍵性的啟發,在《創世紀》、《聯合副刊》、《幼獅文藝》幾十年的編輯生涯,展現精緻不凡的品味、細膩的思維,不吝鼓勵提攜後輩如三毛、林懷民、席慕蓉、蔣勳等,是許多人的「文壇伯樂」又謙虛不居功。瘂弦勉勵全球華人投稿、主編多部重要選集,大大促成臺北成為華文文壇的重鎮。身為引言人,亦是自瘂弦之後接手聯合副刊主編的陳義芝,比喻道:「瘂弦創作的詩,等於是對民族的母語,有極大的貢獻。」瘂弦長期定居加拿大,已高齡91歲,由於年事已高,特地委由女兒鹿苹返臺代表領獎。鹿苹致詞時提到受到許多人愛戴的瘂弦對於獲得臺北文化獎,仍謙遜地表示:「得到這個獎很慚愧,希望這個獎能夠長久辦下去、能夠家喻戶曉,帶來我們文化社會最大的貢獻。」

米復國長期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早期帶領著研究團隊,進行各種田野調查與史料研究,在大臺北地區甚至遠赴外島擔任文資審查委員,默默為文化資產保存奉獻心力,特別是在剝皮寮、松山菸廠、大稻埕、三峽老街等重要文化場域的保存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長期為保存文化資產努力的米復國,至今仍擔任臺北市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為各種文資保存工作持續努力耕耘。

今日米復國領獎前的引言人由甫獲頒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的李乾朗教授擔任。李乾朗教授與米復國同為北市府文資審議委員,有多年共同走訪文資現場、各自表述意見的記憶,李乾朗教授感性表示:「他是一個文化資產的捍衛者,他是我所知道在審查古蹟歷史建築委員裡面,最認真的一位。」

▲台北市長蔣萬安(中)特別出席台北文化獎頒獎典禮,與得獎人及其親友合影留念。(圖/台北市文化局 提供)
▲台北市長蔣萬安(中)特別出席台北文化獎頒獎典禮,與得獎人及其親友合影留念。(圖/台北市文化局 提供)

投入表演藝術界多年的姚立群,有著豐沛又前衛的藝術能量,多年來持續策劃以身心障礙者表演為主軸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促成許多臺灣藝術家與國際交流的契機。姚立群自2008年接管「牯嶺街小劇場」後,透過策展與多元跨界實驗,在大劇場林立的世代,將牯嶺街小劇場打造為具國際指標的表演實驗基地,成為臺北表演藝術界獨特的一抹風景。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董事長溫慧玟今日擔任引言人,並對姚立群以全副身心投入表演藝術界的努力貢獻如數家珍,同時也分享姚立群過往的溫馨故事。

有「帶著相機的詩人」之名的張乾琦,早期以拍攝龍發堂精神病患為主角的《鍊》於北美館展出,喚起臺灣社會對於精神病患之關注,爾後《鍊》代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於國內外大放異彩。他的紀實創作多以社會邊緣議題、弱勢族群為拍攝對象,包含北韓《脫北者》、跨國買賣婚姻的《囍》、紐約非法中國移工《唐人街》,並且長期融入被拍攝者環境,透過細膩觀察蹲點紀實,作品不僅屢獲國際獎項,讓臺灣視角廣受國際肯定,更毫無畏懼地,多次深入烏克蘭拍攝、發表第一手紀實影像。

 

 

 

 

 

相關連結:第27屆臺北文化獎報名延至6月底 蔣萬安與彭蒙惠同框宣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