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采藝揚 鄭心瑩揮灑彩色人生 退休後,人生才真正開始呢!

鄭心瑩夫妻合影。(圖/雪莉攝)

【特約撰述/雪莉】

如果有一天您走在內湖的街道上,看到了有位臉上沾了顏料,手提著籃子正在買菜的女士,請不要感到意外,她就是鄭心瑩沒錯喔!

2023年鄭心瑩於國父紀念館舉辦個人第一次創作展留影。(圖/雪莉攝)
▲2023年鄭心瑩於國父紀念館舉辦個人第一次創作展留影。(圖/雪莉攝)

出生在六十年代的鄭心瑩,為了現實生活,當時她暫且將對繪畫的熱情擱置,選擇就讀輔仁大學主修織品設計系。畢業步出校園後,她從事與紡織相關的工作,天天接觸織品服裝的流行色彩變化,時時觀察不同材質的織品帶給顧客的愉悅感,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日常,卻悄悄地積累了她學習繪畫時對色彩和素材的敏感度,也因此鄭心瑩從職場退休後,比起和她同時學習畫畫的同儕,她對調色與配色更是駕輕就熟,並且將其對織品的熟悉感,進而轉化在畫面上,巧妙運用多層次堆疊的方式表現,這使她的作品有別於傳統的油畫創作,乍看柔和,但卻是自成一股強烈的風格特徵,細觀鄭心瑩的油畫印記,多了一份歲月積累的厚重感。

鄭心瑩夫妻合影。(圖/雪莉攝)
▲鄭心瑩夫妻合影。(圖/雪莉攝)

鄭心瑩的另一半高先生服務於金融業,由於工作的壓力大,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在家中客廳聆聽古典音樂、關起房門聽聽音樂家的故事、或是在開車時播放99.7愛樂電台。高先生認為只要有適合家人的古典音樂會,他會用心安排全家人一起穿上美美的衣服,共赴一場藝術饗宴。小女兒高子甯提到高家有獨特的鬧鐘設置,那就是她父親至今仍每天早上隨著他的心情,從客廳的音響大聲播放歌劇曲目,把大家從被窩裡一一驚醒,雖然她和姊姊心裡有時也犯嘀咕,但仍欣然接受父親這份用心良苦,換個角度思考,其實他也為家人增添不少生活趣味。

鄭心瑩以婆婆為主題的創作,先生穿著的背心是婆婆親手編織的愛心背心。(圖/雪莉攝)
▲鄭心瑩以婆婆為主題的創作,先生穿著的背心是婆婆親手編織的愛心背心。(圖/雪莉攝)

生活中並非事事盡如人意,高先生因身體健康亮起紅燈,決定提早退休, 於是屬於他自己的時間就更充裕。走出職場,他一頭栽進烘豆藝術,一開始先將就使用家裡的小鍋子,以陽春式的烘豆法烘焙少量的豆子,待技術純熟些,他慢慢的嘗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烘豆,現在高先生已是位合格的烘豆師,而且也擅長各種令人驚艷的拉花,常常就在訪客與鄭心瑩聊天的同時,他端出職人水準的花式咖啡,上面的拉花物語,讓飲者都開懷微笑呢!

高子甯將藝術課程結合鄭心瑩的作品,至偏鄉社區舉辦迷你畫展,傳播藝術的種子。(圖/高子甯提供)
▲高子甯將藝術課程結合鄭心瑩的作品,至偏鄉社區舉辦迷你畫展,傳播藝術的種子。(圖/高子甯提供)

父母對孩子的家庭生活教育絕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根基,鄭心瑩喜歡把孩子帶在身邊,母女們一起逛美術館、天文館、圖書館或是欣賞音樂劇,過程中她對高子甯提出的問題總是能耐心地回應,其認真的態度就像是位專業的導覽員,不僅支持著孩子的好奇心,更鼓勵女兒更深入的探索生活。

欣賞畫展後,學童們動手畫出自己對生活的察覺及感受。(圖/高子甯提供)
▲欣賞畫展後,學童們動手畫出自己對生活的察覺及感受。(圖/高子甯提供)

2020年,高子甯投入志工導師行列,她與學生分享設計思考和美感教育等課程,2023年,子甯將這些課程與母親鄭心瑩的畫展結合,母女一起到偏鄉社區舉辦「色彩的行板」迷你畫展,她們以解說畫作的方式培養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愛好者如何做好一場有趣的導覽之外,還同時舉辦「仿畫創作」課程,引導參與者先從自身的五感去觀察作品的密碼,再透過臨摹,之後大家坐下來一起分享「創作」後的感受。雖然是一場小小的展覽,但卻是開啟偏鄉學生的邁向生活藝術大門的鑰匙!

(本文作者為美學工作者)

 

 

 

相關連結:捨得,捨不得 大孩子林常在 請您來喝杯茶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