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與導電科技手牽手 「來⾃未來的朋友—第三⾃然的纖維材料庫」線上開展(上)

【特約撰述 / 郎亞玲】

這不是一個可視作僅僅是單一獨立的展覽,也不應當說是某種藝術「成品」的集合,無論是從時間的「延展性」和空間的「開放度」來說,物件的陳設充滿了「過程中」與「進行式」的氛圍。就恍如走進一個滿天星斗的穹蒼,星光明滅閃爍,渺無邊際;又好似進入人類文明進化的甬道,各種屬於手工編織工藝的素材,不斷擴充,求新求變。到了當代將科技領域的導電材料和柔性電路融入織品中,更如巨星般大放異彩。驚奇、魔幻、吸睛以外,再加上聲光多重的效果,以及文化上的多重隱喻。而異質交會的光彩倒也平易親人,在自然纖維的基礎上,增添科技語彙互動感應,滿足了新人類好奇的探索心理需求。

以鷹架搭建的「第三⾃然的纖維材料庫」。(圖/鍾孟君攝)
▲以鷹架搭建的「第三⾃然的纖維材料庫」。(圖/鍾孟君攝)

這個相當多面向的纖維藝術策展,來自三位學經歷背景相異的策展人,經過無數次的反覆討論,乃架構起本次展覽的實體陳設與精神內涵,如三菱鏡般折射出藝術、媒介、生態、科技、文化等的不同光譜。他們是擅長混合各種媒材如聲音、電子零件、織品在作品裡,並運用網路平台串聯國際藝術家實驗交流、分享資源的施惟捷;曾獲得國內外各項大獎亦為多項展覽策展人的纖維藝術家楊偉林;以及資深廣告創意和影像藝術研究者朱玲瑢。

策展的四位靈魂人物,左起朱玲瑢、楊偉林、蕭靜芬、施惟捷。(圖/郎亞玲攝)
▲策展的四位靈魂人物,左起朱玲瑢、楊偉林、蕭靜芬、施惟捷。(圖/郎亞玲攝)

「來自未來的朋友」這個標題,提點了觀者一個廣袤的視野,是跨域、跨國、跨世紀的未來想像。而所有曾經的「未來」,不再囿於田野採集紀錄與傳衍技藝系譜的考據,而是大膽實驗創新。假藝術之名,時間和空間都沒有距離,因為想像力的開啟,馳騁於「物質」到「精神」所有領域的觸角,不斷探索碰撞,交纏堆疊,這華麗的舞步,揭開纖維藝術新的一頁,而「朋友」,來自中外今古、四面八方,天涯若比鄰,無遠弗屆。

「來自未來的朋友」參與藝術家交換實物樣片的展示。(圖/鍾孟君攝)
▲「來自未來的朋友」參與藝術家交換實物樣片的展示。(圖/鍾孟君攝)

自2020起,「來自未來的朋友」(Hiving Friends in the Future,HFF)即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推動,以施惟捷為窗口的「部落對抗運動團隊」(即反機器)組織,設計線上實驗計劃。工作內容包括以遠端工作坊連結台灣工藝團體,運用電子織品、材料科學等的交流,和保護傳統手工藝文化為主體,並以線上駐村的方式持續互動或共同創作。一樓展廳的牆面與桌面,展示了線上個人作品的創作過程分享,以及交換實物樣片的對話軌跡。在疫情全球蔓延的狀況下,各國藝術家克服語言限制、線上交流限制,時差等不利條件,呈現每個作品樣片,特別顯得可貴動人。而別出心裁的創作的背後,也關切了能源議題、公民科學、社會正義,這些故事也透過影片娓娓道來。

地下一樓展場展出藝術家與工作坊學員作品。(圖/鍾孟君攝)
▲ 地下一樓展場展出藝術家與工作坊學員作品。(圖/鍾孟君攝)

在國內,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則與藝術家與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執行「導電材料複合天然纖維研究及開發創作計畫」,專案企劃蕭靜芬規劃以工作坊形式,嘗試將天然纖維編織導入科技材質。實驗項目則以導電縫線材料與技術結合香蕉纖維、構樹等具備台灣區域特色之自然纖維,以傳統工藝編作及刺繡等加工方法,進行試驗性的概念設計與探討。期待衍生出具產業市場的原創設計,以帶動社區工藝的未來發展。然而,無論是使用的天然素材或複合的導電技術,都只是眾多材質的選樣,以及初步的實驗計畫,還不足以號召更多的創作者與社區齊心投入,這就是這個展覽在今年推出的動機,就是要將單一的計畫形成議題與論述。(下周待續)

360度全景線上看展網址:https://hff2020.xyz/

(本文作者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與導演,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