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成果豐碩 原臺北刑務所宿舍蛻變藝文空間

原臺北刑務所宿舍蛻變藝文空間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老房子走過歲月漫漫長路,承載了城市的發展記憶和文化脈絡。臺北市以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維護文化資產有成,歷史建築「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愛國東路3號」在投入2,600餘萬元,歷時近兩年的規劃及修復後對外開放,鄰近尚有歷史建築「原臺北刑務所官舍-金華街135號至177號」文化資產,未來兩處歷史建築將共同作為原臺北刑務官舍的附屬建物,保留臺北獄政文化的歷史脈絡,為城南街區再添文化新亮點。

柯文哲市長表示,臺北市目前共有496處文化資產,是全國文化資產數量最多的城市,市府自104年至今投入近12.5億元,也向中央爭取了近2億元的補助經費,來進行文化資產的修繕維護。目前臺北市透過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推廣創新的公私合作觀念,已促成16處文化資產藉由公私合力達成老屋活化,今年預計還會有6處文化資產完成修復營運。

臺北市文化局的「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媒合公部門所有權單位和民間單位,並提供文資修繕費用得以抵免房屋租金、使用費及相關稅金等優惠措施,吸引民間修繕維護及活化閒置公有文化資產,其中「青田街8巷10號」榮獲文化部文資局頒發的110年度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優良獎、「ceo1950總裁藝文空間」也獲選米其林餐盤推介和2021臺北老屋新生大獎網路人氣獎。

原臺北刑務所宿舍蛻變藝文空間。
▲▼原臺北刑務所宿舍蛻變藝文空間鄉。(圖/文化局提供)

愛國東路3號為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附屬的高階官舍,是1895年起日本政府展開臺北城外的第一項大型公共建築計畫,臺北刑務所作為臺北監獄的前身,也是臺北獄政的重要歷史場域,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台灣文化協會創辦人蔣渭水皆曾被關押在此;抗日烈士羅福星也在此受刑,但1963年桃園龜山的新監獄啟用後,原刑務所和官舍因逐漸閒置而破敗。

108年文化局出資1,800餘萬元,以維持日治時期原貌為原則進行修復,並透過老房子計畫公開招標,由時藝多媒體得標,出資800餘萬元進行再利用工程,以餐飲體驗結合歷史建築空間為經營主軸,命名為「MAD by Le Kief MSC」,使用臺灣獨有的在地食材製作精緻料理,也保留木造建築結構並製作互動式導覽QR CODE條碼,同時規劃定期辦理導覽、沙龍講座及課程等藝文活動,讓民眾更加了解歷史建物的文化故事。

修復前後對照。歷史建物再現風華。
▲修復前後對照,歷史建物再現風華。(圖/文化局提供)

歷史建築「原臺北刑務所官舍-金華街135號至177號及金山南路2段112號」,宿舍群建物於105年曾發生火警,後投入近1億5千萬元經費,歷經3年修復,保留了曾經火燒殘留的歷史軌跡,並活化賦予建物新的生命,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正式對外開放。更多臺北市文化活動及老房子文化運動訊息可上文化局臉書[連結]查詢。

而為讓市民更加親近臺北市文化資產,也推出「老屋開張」老房子導覽手冊,集結6條文化主題導覽路線,讓市民循著路線探訪臺北市內的老屋以及藝文館所,同時去年12月甫重新營運的老房子「圓山別莊」也展出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讓觀眾透過攝影師的鏡頭欣賞文化資產充滿歷史歲月的獨特美感,展期:2021/12/26-2022/2/2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