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之間的對應關係 複印的節奏展看到深沈反思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在工業革命之後,由於標準化和規格外的作業,使得我們視線所及更趨近於相同,這樣的發展趨勢不只於產品,伴隨著傳播技術的進步,也更加遽了這個情況。由幾位深具開創性且多元創作的藝術工作者,集合創意,發揮跨界整合力量,以【複印的節奏】推出他們的實驗性與實務性作品,相當程度呈現藝術的本質,為社會帶來省思與觀察,值得關注。

▲裝置藝術的呈現,建立藝術創作者與觀者的對話機制。(記者 辛澎祥/攝)

包括王言然、楊祐丞、彭思錡、温佳寧、楊詠翔與鄭宜欣所創作的聯展,各自呈現令人眼界大開的藝術基調,為賦予生命的現實考驗,展露欣喜的特質。王言然在【徒勞-修復】系列作品中,修復來自傢俱賣場中可見的產品,思考賦予工業產品獨特性的可能。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框架下,温佳寧透過作品反思媒體影像對我們認知的影響。鄭宜欣在【成功的模樣】中,將成功兩個字刻印在課桌椅上,並將作品以工作坊的形式帶到校園進行計劃型創作。

▲影像傳達社會性的訴求,格外引人關注。(記者 辛澎祥/攝)

另外,楊詠翔以【用我做一本書】系列以說明書的方式詮釋過去作品,透過作品以外的媒介尋找作品展示的其他可能性,再現作品的空間經驗。楊祐丞的【輪廓】融合多種如圖像、線條與聲音等多重媒介,交織著傳說與城市互動的聲響。彭思錡的作品則多以神話和宗教符號等故事做為藍本呈現,以精美器具包裹著自身與母親間難以言語的觀係。

這次展覽是透過【複印】對應個體在價值觀上的傳遞、相互模仿與跟隨等行為,以水墨、雕塑、複合媒材及影像裝置等媒材形式,對我們接收的訊息進行反思,藉以重新思考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格外深具意義。【複印的節奏】自即日起至5月19日假台北市八德路藝文推廣處一樓大廳展出。

▲裂痕的表彰說明了社會百態的複雜關係。(記者 辛澎祥/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