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述/郎亞玲】
隨著藝術教育的普及,在台灣的藝術學院,近20年來,女性攻讀相關科系的數量明顯提升,畢業後仍從事創作者,更是大幅度增長。一向標榜女性藝術家的聯展本不足為奇,但主標題以「去骨美肌」為名,不免引發好奇,到底這項展出,以藝術家的女性身份,究竟有怎樣的對話?
展覽空間附屬於彰化著名藝術空間「洪易美術館」,藝術家洪易本人一直關注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也樂於提供優質策展環境給更多藝術家分享。這回策展人黃柏維與「藝點點文創」,基於過去多是男性藝術家的個展,因而此次一口氣邀請了七位女性藝術家,除了性別上的突破,也是空間第一次辦的聯展-林思瑩、羅婕、簡詩如、陳紀安、陳聖萱、蔡偉婷、劉裳霓幾乎都是80到90的創作者。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創作理論組博士班的黃柏維不諱言,身為男性策展人,不免對女性創作者的創作語彙與思維充滿好奇,從閱讀美術史發展脈絡中,他發覺近10、20年女性作品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和過去有顯著的差異。換言之,過去以對抗男性沙文主義為中心的女性藝術作品,不約而同都轉化解放,嚴厲批判、冷嘲熱諷的命題和線性敘事手法,早已被回歸女性自身的感官經驗、多元媒材、符號元素、生命歷程取代,以跳脫傳統的創新手法,更優雅也更從容的姿態,展現女性視野的廣袤多元,這前所未有的機智、敏捷和靈動,不被制約也不被引導帶風向,全然是個體昂首闊步,汩汩生機的湧現。
女性長久一來一直是男性「觀看」的對象,女性對自身的評價、美醜的檢視,都不自覺地以男性觀點切入。女性視角並非不存在,但對照於主流的引導,女性自我經常被弱化、邊緣化、浮淺化。從身體的結構來說,「骨」是支撐行動力的主結構,「去骨」何其大膽?女性自我脫離對社會主結構的依附,從固態變為液態,從凝結變成游離,是去除中心化、超越大敍事的整體性,忠於自身,自由酣暢以發展各種可能性的決然想像。
而「美肌」一語,更是當代女性變臉、變身的魔法,藉手機常見的app功能,隨心所欲改變臉型、氣色,五官造型,變造成心中理想的樣子。這個意味著女性得以藉現代科技的功能,拿回身體的主導權,詮釋的話語權,對應到這次參展的七位女性創作者,她們的作品不僅傳達了時代氛圍,更以自身的美感經驗,創造和發展多元的符號性,成就新時代女性的內外之新樣貌。
展場中唯一的立體雕塑作品,來自「林思瑩」以iPhone的全景模式拍照功能拍攝寵物,以變形的呈現,思索影像和現實之間的縫隙,並柔順其表面,自成一格。「羅婕」以童年經驗出發,將幼時記憶、白日夢、幻想串連如夢境般的畫面,所有的物件超脫現實框架,而回歸到人性溫度。「簡詩如」則將東方天道觀、西方心理學等觀念符號化,重新截取元素來交織成個人的小宇宙。
「陳紀安」打破傳統線性的書畫系統,以後現代手法解構傳統書法文以載道的境界,把書法符號化,扣緊當代女性對身材的焦慮,並與個人感官經驗結合,創作出別出心裁的趣味。「陳聖萱」嘗試不同的媒材符號化,組合出時尚、貴氣、華麗的混搭感。「蔡偉婷」以動物符號化、角色化,用一種天真可愛的劇情,投射自身存在的處境。「劉裳霓」用植物表現自身與原生家庭的情感問題,如蒲公英、仙人掌,經由曲折隱喻,留給觀者自由想像。
黃柏維笑稱:曾經納悶顏質高的女性,是否觀看世界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後來發現此議題比想像地更加複雜。他也發現男性試圖解決問題的同時,女性卻用了一種柔性的力量,將問題自然轉化。他坦言女性創作者的思維邏輯和自己有極大的差異,而感知這些差異,也是始料未及個人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