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近日走在臺北街頭,你一定會發現許多屬於臺北人的文學氛圍,這是臺北市文化局「臺北街角遇見設計」計畫,針對街區不同特色,結合策展概念,透過設計手法帶動的街區活動,即日起至12月5日於中正同安、中山雙連2處街區陳列17件作品,讓民眾在欣賞設計作品驚喜之餘,也能回味臺北的過往與人文況味,以文化厚度詮釋臺北城市。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計畫以「厚臺北」為策展主題,由7組創作團隊帶來17件街區策展作品,透過插畫、聲音裝置、書寫藝術等手法,將同安街變身為臺北最有文學氛圍的街道。而經典文學家余光中、林海音驚喜出沒中山街區,也完美融合經典與城市地景。策展期間還舉辦3場導覽、4場體驗工作坊,透過藏身在街角的微設計改造,用文學探尋城市紋理。
熱鬧的中山雙連街區,從原本的打鐵街轉身成為新興的藝文據點,金工、潮流、古著、咖啡、甜點等店鋪比肩林立,更有許多特色獨立書店在此展業,為當代書迷流連之所。
在捷運中山站旁的心中山線形公園・月光森林,「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創作團隊邀設計師宋政傑,以獨到的眼光捕捉此區的特色招牌文字結合詩作,製作成一個個燈光和煦的裝置《街角文字》,透過「文字」帶給大家溫暖與療癒的感受,並由在地文化品牌擔任選詩人,讓字型、文學與街區彼此相應和。
走進心中山線形公園旁的巷弄,插畫家Johnnp則以俏皮的《文學家出沒中》為名,刻畫臺灣文壇關鍵推手林海音、重量級詩人余光中。衣裝講究的他們以經典的旗袍、西裝造型,現身人氣麵包店、社區藥局、髮廊、尋常的民宅窗口,或燙頭髮、或來杯咖啡,品味尋常簡單的生活,彷彿在街角與文學家來場洋溢書香的邂逅。
同安街區過去出版社及藝文機構林立,更有紀州庵文學森林坐落於此,可說是臺灣文學發展的重要場域。歷史悠久的十普寺牆面上,插畫家凱蘿以「重現舊日風光」為出發點,搭配誕生在同安街區的經典文學出版品,創作出三連幅作品《記憶切片》。柔和鮮明的色彩中,第一幅可見新店溪畔遊船與休憩行業風行的熱鬧景色;第二幅則是前身為日式料亭的紀州庵古蹟;第三幅則走進文人書房,重現過往臺灣出版業興盛蓬勃的樣貌。
手寫字藝術家今晚我是手則由1959年成立的臺北聖道堂為始,在同安街沿線以其獨特的字跡,詮釋徐鍾珮、余光中、王文興、舒國治、房慧真等創作者描繪此地的經典段落,突顯手寫字的質感,不僅能感受書寫的溫度,亦對此地深厚的文學底蘊有所感觸。
活動也與在地店家,以「吐司=讀詩」的諧音發想,邀請臺師大教授暨詩人須文蔚、臺師大噴泉詩社將生活百態,化作一件件結合插圖的詩文作品,在店面玻璃門面進行《厚片讀詩》,猶如別開生面的文學窗景。聞著空氣中的麵包香,讀首櫥窗上的好作品,同時給身心靈一劑香甜溫暖的補給。
近同安街尾的施洛德花園,座落著張乃仁以街區編號命名的作品《87-1方櫃》。他以戰後初期臺灣的常見的方櫃為外型取材,搭配輕盈柔和的色系打造出跑馬燈裝置,裝置跑動的文字呈現了工作坊、街坊鄰里的「同安」藏頭詩創作,洋溢著滿滿的在地人情。
經典小説「家變」再詮釋,融合街區環境錄音與攝影,最後,在靜謐的紀州庵古蹟館,紀柏豪與融聲創意共同打造作品《啟事》,這件以長廊為展演空間的聲音裝置,是從作家王文興的小說《家變》擷取靈感,融合街區環境錄音與攝影和個人口白為骨幹,結合視覺、聽覺和物理空間的氛圍,詮釋小說中如詩歌般的重複句與雙線交錯倒敘節奏。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導覽及工作坊活動請至[連結]報名,更多臺北市藝文活動可上文化局臉書專頁([連結])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