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疫觸即發」特展鐵道部園區登場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新冠疫情肆略,全球飽受重創,回顧臺灣在跨世紀以來所面臨的多次傳染性病毒的橫流蔓延,所帶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損害,在記憶中難以磨滅。選在疫情期間,國立臺灣博物館策畫推出「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也就格外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看見臺灣百年島嶼戰疫史與集體記憶來回顧臺灣社會,百年間也曾有多次戰疫經驗,臺博館即日起於鐵道部園區推出的這項展覽,則從公衛、交通與人民視角,介紹臺灣百年來的防疫經驗與現代轉型過程,備受民眾期待。

洪世佑館長(右二)率同與會貴賓參館展出的珍貴史料。(記者 辛澎祥/攝)
▲洪世佑館長(右二)率同與會貴賓參館展出的珍貴史料。(記者 辛澎祥/攝)

臺博館於27日在鐵道部園區舉行開幕活動,由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洪世芳主持,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則以主辦方立場說明該展的正面意義。與會者尚包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臺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張秀蓉、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張淑卿、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等多位貴賓均出席,共同聚焦在疫情的世代發展的議題上,格外呼應了從臺灣到全球的防疫歷程與成就,相當具有論述價值。

策展人洪婉喻(右一)為展出的疫情史料進行詳盡導覽。(記者 辛澎祥/攝)
▲策展人洪婉喻(右一)為展出的疫情史料進行詳盡導覽。(記者 辛澎祥/攝)

洪世佑館長致詞時表示,COVID-19影響全球文化機構,嚴重衝擊博物館運作。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2020年對全球博物館進行兩次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都指向博物館將面臨閉館潮、失業危機與數位轉型三大難題。臺博館除透過科技傳播與國際交流,提升博物館的使用率,也特別順應時下觀點,結合時事與臺灣史的角度,推出「疫觸即發特展」,架接當代議題,藉此引發觀眾對生活環境的討論及反思。

臺灣處於疫情中的資訊揭露了全民集體抗疫防疫的作為。(記者 辛澎祥/攝)
▲臺灣處於疫情中的資訊揭露了全民集體抗疫防疫的作為。(記者 辛澎祥/攝)

「疫觸即發」特別展是以防疫為主軸,藉由臺博館日治時期以來館藏的浮世繪、畫報、照片、卷軸等,以及漢人民俗文物,搭配戰前戰後衛生檢疫史料,加上民眾訪談、防疫物品等素材,開啟臺灣百年防疫的時光旅行。

臺博館典藏組研究助理張安琪指出,該展以「近代交通」為切入點,並以歷史性的視野,來看19世紀乙未戰役的浮世繪和戰地衛生報告,對比不同視角的戰事觀點、軍隊染疫情形。民間社會對防疫措施多有不適應,常尋求傳統醫療文化,仰賴求神問卜拿取漢藥治療。戰後政治情勢動盪,海港檢疫廢弛、走私貿易興盛,傳染病再度爆發,所幸臺灣在1950年代,透過美援與國際援助,搭配校園衛教、兒童預防接種等措施,以及基礎衛生建設逐漸提升與完備,逐步邁向公衛先進國家。

傳統習俗中的防疫措施,紀錄下民間的追從情況。(記者 辛澎祥/攝)
▲傳統習俗中的防疫措施,紀錄下民間的追從情況。(記者 辛澎祥/攝)

展覽最後,策展人洪婉喻以21世紀臺灣重大傳染病事件,包括SARS、COVID-19等防疫經驗為主軸,介紹臺灣齊心抗疫與創新突破的集體記憶,同時呈現疫情下的社會影響、產業震盪等統計資料,提醒大眾社會重建與經濟復甦是需要全民合作的漫漫長路,惟有充分了解才能有效防禦。資料豐富齊全,讓人印象深刻。該展自即日起進行常態展出至2022年11月6日,展館為延平北路臺博館鐵道園區。

抓草藥偏方治病說明了不同時空的抗疫處置模式。(記者 辛澎祥/攝)
▲抓草藥偏方治病說明了不同時空的抗疫處置模式。(記者 辛澎祥/攝)
不同年代的疫情肆虐也紀錄下臺灣社會的時代變遷面貌。(記者 辛澎祥/攝)
▲不同年代的疫情肆虐也紀錄下臺灣社會的時代變遷面貌。(記者 辛澎祥/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