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協會百周年 國美館「進步時代」展揭序幕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今年為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周年,國立臺灣美術館於3月20日推出「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年度研究策畫展,透過日治時期臺灣文化協會的文化啟蒙談臺灣美術的百年運動,並以中部為地緣梳理日治時期至戰後的臺灣藝術史,突顯臺灣文化主體性的在地觀點。

此次展覽中,林獻堂手寫本日記為首次展出,極為難得,還有1927至1928年間帶著兩位兒子進行歐美深度文化之旅的環歐遊記等珍貴原件,透過這些手稿不僅可近距離看到當時臺灣人首度接觸西方世界的所聞所感,亦詳實記載了當時在地仕紳以臺中中央書局作為展演及聯絡中心,與藝術家們亦師亦友的情誼。

國美館今(18)記者會上,包括文化部長李永得、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梁晋誌、國美館長梁永斐、策展人林振莖、明台高中副校長林承俊,以及藝術家陳植棋家屬陳子智、李梅樹家屬李景光、黃歌川家屬黃河清、張萬傳家屬黃秋菊、呂雲麟家屬呂學偉等皆出席,分享許多小故事及對未來的期許。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今年是文協百年的重要日子,文化部與相關民間團體規劃了許多活動,「進步時代」即是序曲。展覽不只展出畫家,也展出臺灣仕紳與畫家的故事,透過畫作、音樂、文學、電影等,展現了在那個處於日本、中國、臺灣間掙扎的時代。

李永得指出,藝術家回歸以臺灣為立足點的藝術史觀,亦彰顯了臺灣百年來的文化發展樣貌。期盼藉由文協百年的一系列活動,讓現在的的年輕人看見百年前先賢為民主、自由的努力。

▲文化部司長梁晋誌(左起)、藝術家黃歌川家屬黃河清、收藏家呂雲麟家屬呂學偉、林獻堂博物館代表林承俊、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文化部長李永得、國美館長梁永斐、藝術家陳植棋家屬陳子智、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藝術家張萬傳家屬黃秋菊及策展人林振莖合影。 (記者 陳安婷/攝)

曾任臺中一中校長的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說明1930年代的臺灣正開始接受自由民主的新思想,同時期的日本進入了自由開放的大正年代。期透過中央與地方的合作,讓臺灣文化傳承下去。

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此次共展出159件作品,其中繪畫46件、雕塑5件、攝影30件,以及書信、手稿、日記等相關文獻78件;參展藝術家包括:李石樵、陳植棋、陳澄波、顏水龍、郭雪湖、楊啟東、陳夏雨、林玉山、陳進、廖繼春、楊三郎、李梅樹、林之助等共13位。

今年是臺灣藝術史重建的黃金年,國美館此次更與館外單位合辦理系列活動,包含電影、朗讀會、表演及走讀等,期透過多元的主題性活動呈現臺灣的地方性。

▲展出作品-陳植棋〈真人廟〉,1930,家屬收藏。 (圖/文化部提供)

林獻堂家屬、明台高中副校長林承俊提到,很高興透過此展讓更多人看到曾祖父林獻堂的手稿及相關文物及藝術家的作品,並更理解臺灣文化與藝術史。藝術家陳植棋家屬陳子智先生則說,祖父除了創作外也致力於藝術教育的推廣,陳子智希望本次特展能更進一步推動臺灣文化的傳承。

「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由國美館助理研究員林振莖策劃,藉由「殖民統治下消失的新文展作品-李石樵〈楊肇嘉氏之家族〉」、「藝術家背後有力的支持者」、「嫁接民族運動與美術的橋樑」、「文化發電機:中央書局與臺灣美術的關係」四個子題,突顯美術作品在殖民時代展現柔性卻巨大的影響力。

林振莖也希望透過此展,挖掘文協中如林獻堂、楊肇嘉、蔡培火、賴和等作為美術家贊助者的仕紳和知識份子,藉由這些贊助者和藝術家的網絡,連結文協與臺灣美術的關係,提供另一個歷史詮釋的研究取徑。

「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展覽自3月20日起至6月20日於國美館展出。

▲展出作品-李石樵〈楊肇嘉氏之家族〉,1936,私人收藏。(圖/文化部提供)

 

▲1933年(昭和八年)5月13日,顏水龍於臺中圖書館舉辦留歐作品展覽會。(圖/林獻堂博物館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