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由臺灣音樂館主辦,與國家圖書館、國家交響樂團NSO、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攜手合作的「馬水龍逝世十周年紀念系列活動宣告記者會」,25日舉行,正式揭開為期近一年的紀念活動序幕,不僅呈現馬水龍的音樂成就,也向深具影響力的臺灣音樂大師馬水龍致上最高敬意,期盼將馬水龍的音樂傳承,讓臺灣的聲音持續在國際舞臺上閃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悅宜主任表示,馬水龍教授作曲風格多元,融合東西方音樂元素,更能將音樂與舞劇結合,也能感受到他對故鄉與土地的深情。本次活動感謝許多單位的合作及館際間協力,讓更多世代的觀眾能夠聆聽到馬教授的作品,在展覽上看到他的人生經歷。

馬水龍夫人許子珍則回顧馬老師一路走來對音樂創作的熱忱,並衷心感謝所有人的陪伴與支持,讓紀念活動圓滿啟動。

深受馬水龍教授的提攜與影響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前校長、特聘講座教授朱宗慶教授則回憶,馬老師對臺灣音樂界帶來重要變革,無論是創立北藝大音樂學系,或對打擊樂創新的突破,都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希望系列音樂會不僅是紀念馬老師,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看見他的影響力如何延續至今。
馬水龍逝世十周年紀念系列活動,由顏綠芬教授擔任總策畫,整體規劃為:「專場音樂會」、「特展」以及「北藝大系列活動」三大主軸。而率先開跑的即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樂韻關渡系列音樂會」,該系列以馬水龍教授不同編制的作品貫穿主題,自3月至11月共演出9場。5月11日在國家兩廳院演奏廳「《看見音樂 聽見畫》室內樂專場音樂會」登場,曲目呈現馬水龍多種不同編制的室內樂作品,讓觀眾感受馬水龍音樂的多元風格與豐富性。

國家圖書館9月10日至10月15日的「馬水龍紀念特展」,展出馬水龍教授珍貴手稿及畫作。9月11日於國家音樂廳舉行「《孕育於山海之間》大型管弦樂音樂會」,演出馬水龍代表作《梆笛協奏曲》及《孔雀東南飛》管弦樂曲;創作後期代表作《關渡狂想曲》鋼琴與管弦樂及《無形的神殿》男聲合唱與管弦樂等。11月2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舉辦「《故鄉風情畫》音樂會」則精選馬水龍鋼琴與合唱作品,包括《臺灣組曲》、《雨港素描》與《關渡素描》,以及《臺灣歌謠合唱曲集》及舞劇音樂《竇娥冤》,結合嗩吶及傳統打擊樂器,帶來多元音樂風貌,展現其對臺灣土地與文化的深厚情意。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於11月7日至12月7日接棒展覽,於衛武營藝術迴廊展出,12月7日以「《孕育於山海之間》大型管弦樂音樂會」為系列活動畫下句點。

馬水龍教授(1939- 2015)出生於基隆,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後獲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學位。他不僅作曲家,更在藝術教育、文化政策與國際交流貢獻卓著,曾擔任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創系主任、院長,亦曾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理事長等職務。他的音樂作品風格獨特,巧妙融合臺灣本土元素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代表作包括《雨港素描》(1969)、《梆笛協奏曲》(1981)、《廖添丁組曲》、《關渡狂想曲》、《琵琶與弦樂四重奏》及合唱管弦樂曲《無形的神殿》等。其作品曾於世界各地演出,獲得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