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花鳥大師成金良先生在書畫界頗具知名度,一生在藝術天地展露個人的繪畫創作功力,猶能在教學上拉引豐沛素材,自創一格,受到業界同好的敬重,成金良大師的藝術創作風範可謂淵遠流長,字以承畫、畫中載字的創作特色,在花鳥天地遊走的他,寬闊胸襟落於紙上,自成一方大師。
成金良大師字海波、號茂松,生於民國十八年。父親成華挺,字經國,鄉民以【二老爺】稱呼。飽讀詩書,雅好文墨,家境富裕,樂善好施,是清末年間的大秀才。精通醫理的同時,常為鄉民醫病,有感湘人好鬥,故成立師塾,教導鄉民論語、三字經、桃花源記等古文,輔以書畫教學。成金良先生自小跟隨在父親身邊,待人接物深受父親極大影響。中學進入省城讀書,後因戰亂時有空襲,讀書之路屢受中斷,而家中庭訓至嚴,閒暇時間,則自修古文,不以戰爭為苦,坦蕩胸懷莫過於此。
成金良大師十二歲時,父母先後病逝,孤苦無依由親戚接濟生活。民國三十四年,跟隨二姐夫來台,落腳於台北,決定在台灣闖天下,為生活而奮鬥。不久,考進空軍電訊學校,任職於監察中心。早年在阿里山接聽電訊,山中歲月孤寂,閒暇時便自修書畫,書法家陳衛曾大師贈送的芥子園畫譜是第一本入門書。結婚後,考進師大夜間部國畫組,受業於張德文教授,張教授專擅山水畫,重視戶外寫生,強調畫家常常觀察大自然,對山水花鳥要有直觀的感受力,體悟至深的成金良,終於在深篤學習書畫精髓創作後,因而奠定日後繪畫的基礎。
五十歲軍中退休後,成金良受到民間企業邀請在藝術充沛的鶯歌小鎮繪製花瓶、陶盤、磁磚,也在禮品公司繪製領帶旗袍等裝飾。後受胡昌熾老先生提拔建議,專攻花鳥,受業於徐一飛大師,牡丹花學自老師又自成一格,頗受好評,訂單不斷,外銷於日本、美國。其間國內外大小展覽不斷,作品獲國父紀念館、東吳大學、紹興蘭亭館等處珍藏。當時成金良擔任【中華倫理教育學會】副祕書長職務,參與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經常在重要場合來一手精湛的現場揮豪,並推廣中華文化,也曾任【藝德書畫協會】副理事長職務、中泰文化經濟協會文宣組長、中華民族交流協會理事等,熱切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備受正面評價。
民國八十九年,成金良大師尋求藝術的再突破,求教於杜登吟大師,畫風從市場繽紛亮麗的隨喜風格,轉變為自省淡雅的名士畫風,作品充滿自然觀懷,佈局隨意自得,用色也脫離鮮豔活潑,轉為淡雅清幽,用筆大方隨意,無入而不自得。題材生活化,由花鳥擴大於蟲魚走獸,畫中事物自有一種安祥、圓融、平穩的氣氛,受到畫壇的高度重視。成金良大師的繪畫風骨以及創作筆鋒所蘊含的豐富感情,運用在繪畫上展現開闊的藝術意境,深深打動人心,稱之為書畫大師確實是實至名歸,追求藝術完美核心價值的同時,但見成金良大師的執悟與灑脫,藝術成就,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