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振人心 文化傳情 文化部轄下館所負責人 創作與藏品相輝映 藝術連心引發共鳴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疫情的擴散帶來人性疏離,民心動盪不安,不僅社會對立呈現慌亂無助的一面,更造成生命與財產的損失,百業衰危。在此社會持續與正向發展的關鍵時刻,由《大媒體新聞網》所策畫的「藝振人心 文化傳情」活動,藉由在不同文化暨美術領導單位負責人的精湛創作,從作品中感受到對疫情下民心士氣的提振與現況精神的提昇,產生了對應與互動的連結,也對防疫第一線人員犧牲奉獻作為的支持與肯定,更藉由作品的精神而給予民眾更深的指引與體悟,具體展現正能量的舖陳,讓此作品的分享呈現更具深刻意義。

在這個受到外界關注的「藝振人心 文化傳情」的專題報導中,《大媒體新聞網》邀請到多位文化部轄下館所負責人,以其書畫與藝術創作呈現疫情現況的發展動線,也從作品中更流露出對社會民心的警醒與省悟,讓正能量元素在作品中暈開、擴散及延伸,讓人為之感動不已。受邀創作的館所與單位領導人分別是: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長華、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陳柏欽等,他們行政上戮力從公,亦有縝密豐沛藝術修養與情懷,在其作品中更見不同境界的啟迪,與社會民心做表裡呼應,殊為難得。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書體作品「韜光養晦」,在同島一命的心情蘊化下,更顯豪氣與大器。(圖/廖新田 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書體作品「韜光養晦」,在同島一命的心情蘊化下,更顯豪氣與大器。(圖/廖新田 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兼具豐富的美學藝術理論與紮實的書畫創作經驗,在書藝天地悠遊自得,不勝快意。廖新田館長的書體作品「韜光養晦」,陳述了同島一命抗疫成的信念。廖館長表示,全島同心抗疫之際,他對「獨善潛修,韜光養晦」八字,深有所感。時值國立歷史博物館閉館整建,大家以「小別,是為了更美麗的再見」、「化蛹成蝶」相互激勵,期待開館後相見歡。疫情隔離,相互給予溫暖鼓勵,並耐心等待光明,乃異曲同工也。故曰:韜光養晦,日後,將風雲再起。廖新田館長書體作品字裡行間充滿豪氣與大器,觀其字義,深邃有感。

梁永斐館長的作品,以2000公分x35公分的長卷、隸書、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世主妙嚴品第一,令人驚嘆不已。(圖/梁永斐 提供)
▲梁永斐館長作品,以2000公分x35公分的長卷、隸書、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世主妙嚴品第一,令人驚嘆。(圖/梁永斐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表示,這次疫情對台灣的影響相當大,但他衷心期盼大家以正念、正能量、共同齊心團結,台灣定能「破闇除冥」,克服艱困,邁向光明的未來。疫情三級期間,梁館長除了上班之外,皆在租屋處恭讀「大方廣佛華嚴經」,並恭錄經書的偈頌內容用隸書於長2000cm寬35cm每行6字的長卷中,每一長卷約有2860個字,ㄧ點一筆一畫皆默念「阿彌陀佛」,並迴向給台灣人民,祈望疫情快過,人民及國家能民安國富。

梁永斐館長的書藝作品「破闇除冥」,其文字內容乃錄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讓人心嚮往之。(圖/梁永斐 提供)
▲梁永斐館長的書藝作品「破闇除冥」,其文字內容乃錄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讓人心嚮往之。(圖/梁永斐 提供)

另外,梁永斐館長也以行草書寫錄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阿蘭若品第五的「破闇除冥」,相信臺灣將在疫情期間,克服萬難,漸入佳境。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以書體<蠱>為易經第十八卦為主題,讓人心有所感。王館長說明作品意涵是:卦象上艮山、下巽風,為皿中生蟲變質敗壞之義。密不通風的環境易生蠱,環境中隨風擴散的新冠病毒也是蠱;組織因循丶貪污腐化丶黑箱愚民更是蠱。王館長認為,無論環境或是組織,有蠱便須對治,要大刀闊斧改革整飭,撥亂反正。事前須及早謀劃,超前部署(先甲三日),事後還要檢討調整(後甲三日),防治新冠肺炎正是如此。至於<大象傳>稱「振民育德」,基層民眾果敢振奮,培育德行,貫徹全民改革,方能撥亂反正,大家一起努力。作品意義深遠,引發共鳴。

王蘭生館長以書體「蠱」的易經第十八卦之主題,對應現況時事,有積蓄防治病症及撥亂反正之藏力,引發觀者共鳴。(圖/王蘭生 提供)
▲王蘭生館長以書體「蠱」的易經第十八卦之主題,對應現況時事,有積蓄防治病症及撥亂反正之藏力,引發觀者共鳴。(圖/王蘭生 提供)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上任後即積極推動建構臺灣綠工藝文化產業生態系,以及臺灣工藝精神的社會價值實踐政策,備受好評。張仁吉主任特別製作了陶製品「居家輕生活-好好吃飯組」。張主任表示,這是一組手捏陶的作品,透過雙手拍打、揉捏的過程,細膩感受泥土溫濕度的變化,從掌握與失控中與自己的內心對談,是創作也是自我療癒。

▲張仁吉主任以個人陶藝創作「居家輕生活-好好吃飯組」,反應出在疫情期間的簡單與寧靜居家生活面向,格外打動人心。(圖/張仁吉 提供)
▲張仁吉主任以個人陶藝創作「居家輕生活-好好吃飯組」,反應出在疫情期間的簡單與寧靜居家生活面向,格外打動人心。(圖/張仁吉 提供)

張主任平常熱衷收集古早懷舊且富含生命經驗的物件,也喜歡在慣常的生活中探尋物件的精神性和意義,這些豐富的收藏成為他創作的養分和靈感。這一年來,新冠疫情嚴峻,保持距離、減少外出變成常態,因而居家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變多,情感也更濃密,全家一起好好吃飯是最長情的告白。無須食美饌,簡簡單單的搭配不經意成了生活最初始的味道,也是他最懷念阿嬤那個年代,簡單、回歸初心的寧靜綠洲。作品延伸的精神與涵意,特別令人感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是我國研究與蒐集南島族群文化相關標本最為豐富的博物館。史前館館長王長華,特別配合疫情時事,而精選史前館11件太平洋與台灣南島族群典藏品,分別代表「守護」、「微笑與愛」、「陪伴‧相聚‧豐收」三主題,並向防疫第一線警消醫護人員的守護國人安全健康致敬,王館長並期盼在疫情期間,民眾能夠彼此散發微笑與愛,在相互陪伴、打氣之下,很快就能戰勝疫情,迎來許久不見的相聚和身心靈的豐收。王長華館長表示,史前館預計於2021年底重新開館,南島常設展廳即以臺灣、太平洋及東南亞之南島族群為主軸,試圖以連結作為重新理解臺灣及文化價值的主要觀點,並開展多元差異、文化多樣性與促進觀眾反思能力的博物館,頗受關注。

王長華館長以館藏之原民木雕作品「陪伴 相聚 豐收」之主題,充分展現蘭嶼達悟族(左上與左下)榮耀與親子和煦畫面所彰顯生命共同體之寓意,以及阿美族(右)負滿收穫英姿煥發之貌。(圖/王長華 提供)
▲王長華館長以館藏之原民木雕作品「陪伴 相聚 豐收」之主題,充分展現蘭嶼達悟族(左上與左下)榮耀與親子和煦畫面所彰顯生命共同體之寓意,以及阿美族(右)負滿收穫英姿煥發之貌。(圖/王長華 提供)

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陳柏欽,具有紮實的中國水墨研究理論與豐富書畫創作的背景,他創作了水墨畫創新表現之作「水畔鳴琴」,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陳主任表示,這幅水墨作品描述辛丑之夏,陳子驅車獨行山光水色之間,遇美景則歇,取琴撥弦,與風聲水聲相和。夜宿水畔,滿天星斗下,忘卻俗世煩憂,悠然而眠。及醒,驚覺身在自家床榻之上,不禁黯然嗟嘆而曰,疫病竄延無止期,何日方能再遊山水?夢太美,能不醒否?意境優美處令人神往不已。

陳柏欽主任的水墨創作「水畔鳴琴」,在山光水色之間取琴撥弦與風聲水聲相和,投身己於畫境中但見反思迴想意境,讓人心有所感。(圖/王柏欽 提供)
▲陳柏欽主任的水墨創作「水畔鳴琴」,在山光水色之間取琴撥弦與風聲水聲相和,投身己於畫境中但見反思迴想意境,讓人心有所感。(圖/陳柏欽 提供)

在這次的「藝振人心 文化傳情」活動中,可以欣見文化部轄下的國家級展覽與美術推動館所與研究機構負責人,在疫情期間與職掌紓困業務的繁碌之際,仍能利用些微公務餘暇進行創作或疏理藏品做立意連結時事主軸的設計,不僅突顯了文化部對藝術推廣與文化提昇的重視,更可看到多位館所一線領導人率先反應現況發展政策,用創作之心行提振人心之實,讓創作品的深摯文化底蘊藉諸感動人心,這樣的情懷深藏於民,呈現以人為本的臺灣最美麗風景。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