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台東的好山好水讓民眾趨之若鶩,也吸引了不少藝術家移居進駐,興起了一股文化藝術風潮,改變了東台灣的原生面貌。兩位從台北都會城市來到台東成功鎮的藝術家吳寬亮及陳品諠,繼去年在台北天母SOGO百貨雙人展引起好評之後,這次再一次的合作,並結合台東阿美族原民工藝創作的朱秀英,呈現作品細膩多彩的態樣,以質樸秀麗並以海洋生態為主題的創作,更顯驚豔,為台東原住民部落注入藝術與生活美學的新意,獲致當地正面評價。
曾擔任中華文創協會理事長多年的吳寬亮,卸任後看準了台東原住民的在地文化資源,以及大自然所賦予海洋生態所提供豐富的素材,在地撿拾海邊飄來的廢浮球與漂流木,經過他的巧手與創意,讓海裡的廢浮球成為讓人驚嘆的工藝品,如裝飾燈具等,既能做收藏亦具實用價值。基於移居台東的考量,在身處原住民環境的當下,吳寬亮也從互動中了解原住民對技藝學習的需求,也深刻感受到原民朋友對習得一技之長的渴望,於是便以傳承製作工藝品來做為第一步,就地取材也符合原民生態愛物惜物的精神。目前在吳寬亮的工作室裡,已有十多位原住民前來學習製作廢浮球燈具,在理論與實務的灌輸下,呈現海洋工藝多彩繽紛的榮景。
另一位也是來自台北的貝殼畫藝術家陳品諠,多次往返台東原住民部落,發現原住民對新事物的學習興緻高昂,並從最簡單的貝殼畫開始下手。由於貝殼來自海洋,有創作上的共通性,學習製作貝殼畫的對象從年輕學子到成年民眾,乃至年長的䰇老,讓學習海洋生態的貝殼與珠寶藝術創作,成為原住民部落與原民的風潮。陳品諠老師能在既有的技藝教學中,以由簡入繁的方式讓更多的原民學習者得到技能的啟發,也是未來以海洋生態為主軸的藝術教學課程,讓習得一技在身的原民有所具體發揮。
本身就是台東阿美族的朱秀英,從小就以巧手編織工藝品而受到原住民部落的注意,當她將編織手藝提昇為編織工藝時,作品的質感與品味也就因應而生。朱秀英表示,原住民的藝術創作類型多元,她選擇編織藝術,從小型物件到實用型裝飾品,彰顯了創作所延伸的藝術性與文創感,讓編織也能提昇至主流藝術作品,也代表著原住民生態環境藉由編織藝術的構成而更加受到重視與青睞。這些年來能與吳寬亮老師及陳品諠老師一起以海洋生態文化為主題進行的創作,她認為會對台東原住民及部落帶來新的啟示與學習,也期望政府能更加重視原住民的生計與駐地藝術家協助傳承技藝行動的永續作法,讓藝術紮根,技藝存真。
相關連結:海洋生命 浪漫意象 陳品諠&吳寬亮雙人聯展 呈現海洋生命的城市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