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迎接113週年校慶,臺北科技大學「記憶・技藝─百年北科文資薪傳紀實」系列展覽,15日於十二甲講堂復出,以「活化歷史記憶」與「永續文化技藝」為主軸,陣容擴充為十大主題,包括:從《臺灣鐵道》雜誌看見日治時期鐵道視角的美學,並於教學現場轉換為臺灣鐵道工業文化資產的實作教材,引領學生發想轉譯為文化創意作品,實踐產業文資薪傳教育。
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表示,作為臺灣實業教育的引領者,本校1912年設立時,坐落於台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十二甲,該地名乃是源自先民拓墾引水灌溉的水田面積。昔日位處台北城外的校園,四周環繞農田水圳;今日作為首善之都台北都會核心樞紐,毗鄰大廈林立街廓齊整,百年學府更顯風華。對於位處都會、校園空間備受挑戰的北科大而言,「十二甲講堂」的建置與命名,不僅體現本校一百多年來與都市紋理交融的共生軌跡,同時亦標誌著北科大守護文化資產的堅韌決心與承諾。
策展人、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張怡敏介紹,展題「藝遊鐵道行」由文發系教授鄭麗玲與助理教授吳欣怡合作,以鐵道與旅行視角的美學藝術為中心,進行台灣鐵道、鐵道旅行雜誌之圖像盤整與分析,勾勒臺灣鐵路的發展歷史與社會文化脈絡,並為典藏機構圖像史料的時代價值、意義性與文化意涵,開創全新的可能性。
在北科大USR計畫方面,展題「藝留豐園木」由工設系副教授張若菡團隊推動木創文化攪動深根,從傳統木育復興到全人推廣,創造匠師與職人的二次職業舞台,與培力新生代的力量,為木育文化導入設計力的創新實踐。展題「藝傳鶯歌陶」,為文發系副教授王怡惠鏈結在地藝師傳統工序、工法的再傳承,將製坯、彩繪的發展歷程,透過人才培力復興,接續鶯歌在地陶瓷文化美學。
於校內,展題「憶載十二甲」為建構於北科大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的研究基礎,由總務處、圖資處及建築系等單位,對於象徵孕育北科大實作精神的市定古蹟紅樓、歷史建築一大川堂的修護設計與再利用。於校外,展題「憶開北城門」由建築系副教授張崑振透過三井「記憶倉庫」的策展,呈現台北西區舊城周邊的歷史發展與空間演替的歷程。展題「憶起大稻埕」,包括由文發系副教授張怡敏與工設系副教授范政揆合作,藉由梳理大稻埕商業書信,攜手跨域深耕共讀,拼組二戰前台灣關貿網絡地圖,並對資深海關人進行口述訪談,啟動海關歷史記憶的世代傳承;以及工設系副教授李東明對於顯現大稻埕商人經濟實力的百年街屋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