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女性意識抬頭,也在藝術世界具體彰顯,女性創作者的細膩與毅力特質,也在藝術領域享有至高成就。近年來策劃推出以女性創作為展覽主軸,讓外界更可看到女性藝術工作者在創作過程的優質表現與代表的正面意義。由桃園市立美術館所主辦的﹤2019年桃園女性藝術特展﹥,集結了11位的桃園在地藝術工作者與藝術家,透過10組不同的媒材與表現手法,呈現藝術的最深摯的本質,形成與外界的溝通與對話,令人格外期待。

這個名為【蘊育 連結與擴張】的女性藝術展,昨(2)在桃園文化局展覽室登場,由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張惠蘭教授擔任策展人,以在地女性藝術家的創作特性呈現書畫、雕塑、攝影、光影、裝置藝術等創作作品,在創作型態與內涵上表達了一個最基本藝術根由的境界,用藝術的包裝來闡明一個明亮的藝術企圖,和外界形成一個對等的交流與連結,因而讓作品產生強烈的感動。


策展人張惠蘭教授表示,她期待社會大眾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女性藝術家們的作品動機,在展覽中細細品味她們的女性潛在的能量,以及多元發展的面貌,藉由這次的展覽而去除外界對女性既定印象與框架,讓女性藝術家彼此交流切磋長出新芽,以嶄新視野呈現出更多無限的可能,才是這次展覽的關鍵意義。

這次參與聯展的11位女性藝術家分別推出她們的精心創作與設計,帶給觀者不同的視野,參展藝術家分別是:王紫芸、林珮淳、邱煦湄、徐薇蕙、張道本、曾鈺涓、金啟平、黃小燕、黃品彤、黃蘭雅、廖秀玲與羅惠瑜等,在展覽主題的貫穿年代宗旨下,讓藝術概念呼應了仍在起步且尚待孵化養成的美術館現狀,也預告了未來功能發揮與活力發展的極致,為新的文化延伸動線增添薪火動力。



除了架上畫與立體雕塑之外,特展同時運用許多新穎的藝術形式和表現,展現以「女性」書寫當代藝術的企圖:徐薇蕙以面膜堆疊成花,花朵的含苞、盛開到凋謝,也象徵人的生命循環,而由於花與面膜帶有強烈的特屬於女性的象徵意味,使其作品更像對於社會加諸女性身體被「物化」的批判和反思。身為母職的羅惠瑜以雙胞胎孩子的日常為題材,攝影紀錄母子互動的點滴。邱煦湄以兩座珠簾平行擺放於展場,彷彿實際車廂中窗框的排列形式,在緩慢行進中漸漸醞釀鄉愁與懷舊感。林珮淳製作的3D動畫,運用達文西手稿與「夏娃克隆」作對照,交叉剪輯為一跨時空、跨性別生命歷程。曾鈺涓聯手金啟平創作數位影像輸出的「奇米拉之歌」,以母體真實的感知經驗混合虛擬的數位世界,創造裂變中的細胞,並以程式推動細胞繁衍的生命週期,不斷成長茁壯、復侵蝕消融。


隨後的開幕座談,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通過對話、激盪思考,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分享女性「生命經驗」。除了主觀創作視角,也和參觀者互動、體驗這些不同形式的作品,讓觀展成為一項生活化的活動,甚至成為反身思考自我、他者以及社會的媒介之一,讓性別議題因創作的擾動,益見豐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