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透過鏡頭 享受與大地的對談

2. 攝影大師周志剛作品。(圖/周文海提供)

【特約撰述/雪莉】

「我如何攝影?」這是周文海常常與自己內心的對話。生長在攝影大師的家庭,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技術很厲害」的攝影者,閒暇時喜歡打開Youtube,從許多攝影高手的影片分享中,互相切磋,獲益頗豐。「攝影」對這個世代的人而言是表達情感和想法的媒介,而不再僅限於刻板記錄真相的工具。一旦釐清了這點,攝影美學生活化,讓人輕鬆上手,自在許多。

魔法攝影藝術家周文海。(圖/周文海提供)
▲魔法攝影藝術家周文海。(圖/周文海提供)

周文海回憶從小看著家中牆壁掛滿父親的攝影作品長大,父親花很長的時間教他如何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感受環境,並欣賞美好的事物。他八歲那年,父親送給他一臺塑膠玩具相機,也從此啟動了他體內隱藏的攝影基因。年少的他,總想要擺脫父親的攝影風格,堅持走自己的路。不論拍什麼,都想要有別於老爸。直到他自己成為人父,也有一個同好攝影的兒子,他竟也努力想要擺脫周文海的框架,不論拍攝什麼樣的主題,就是堅持有自己的品味。這樣的思維模式在周家一再上演,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周文海卻不知不覺地越來越像父親,且他的兒子也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和他一樣。這樣的影響給了周文海很大的覺醒,他明白美麗精緻的攝影到現實的完全脫節,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揮,但是生活言行一定要端正,因為他必須給下一代樹立典範。

攝影大師周志剛作品。(圖/周文海提供)
▲攝影大師周志剛作品。(圖/周文海提供)

在攝影藝術上,周文海一家人非常享受隨意架起相機,在無限的等待後,各自按下快門的驚艷,然後滿心歡喜的收工回家。各自把握當下,把每一刻都轉換成念念不忘的美好。仔細欣賞周文海的作品,不只是單純的秘境賞析,每張攝影無損於完美,不需要張揚,反而更讓人想靠近大地,對陽光、空氣、水、天地致敬。

攝影世界也跟上科技的腳步,周文海也會運用電腦後製拍攝的作品,試圖修掉攝影畫面中不該出現的雜物,調校光影、色溫、色調、立體感等,他自認就像是一位畫家,努力創作,然最終畫面的呈現是他個人心境的修練及對景物的深情告白。靜觀這些美好呈現,可以明瞭秘境並非一定得到深山林裡尋覓,其實它一直就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等著被看見。

捕捉潮起潮落海浪撞擊岩石的瞬間,化為永恆且唯一的記憶。(圖/周文海提供)
▲捕捉潮起潮落海浪撞擊岩石的瞬間,化為永恆且唯一的記憶。(圖/周文海提供)   

對攝影有熱情的人,終會創造機會出國取景,「喀擦喀擦」不停地把美好的景物瞬間快速留影,周文海也不例外。不過,他自己認為到國外拍攝作品的感覺,好像是一個「獵人」,只有找到獵物時的快感。反觀這兩年因為疫情,周文海有機會在臺灣慢慢地拍攝一些風景作品,人生有了非常不同的體悟,獵景的心境已悄然轉變成與大自然的「對話」,其中的差別就在於「拿取」,他究竟是獵取美景來彰顯自己?還是純粹欣賞,和大自然交換自己心中的感受,但絲毫不拿取?周文海的攝影生涯,從商業對價關係回到自然,凡事無價,讓他重新思考人與大地的關係。

周文海及兒子周柏辰相約外拍。(圖/楊曉理提供)
▲周文海及兒子周柏辰相約外拍。(圖/楊曉理提供)

唐代師佛王維的《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意境和周文海攝影時的心境相仿,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產生對天地萬物的情感,觀者可以透過他的攝影鏡頭與大地共享一場靜好饗宴,沉浸在他用心品生活及汲取大地給予的豐足養分後,以作品撫慰觀者的心靈。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幸福就在一回首、一駐足、一呼吸間,試著「感受」每一個細節裡藏著的感動,按下手機的快門,為美好事物留下燦爛的一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把攝影藝術帶入生活吧!

時常獨自在湖邊一待就是幾小時過去,他是旁人眼中的傻子,卻也因這股傻勁喜獲一張張令人驚豔的作品。(圖/周文海提供)
▲時常獨自在湖邊一待就是幾小時過去,他是旁人眼中的傻子,卻也因這股傻勁喜獲一張張令人驚豔的作品。(圖/周文海提供)

(本文作者為藝術工作者)

 

相關連結:透過藝術探究真假靈魂 姚芳的藝展人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