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排灣-隨遇即興而唱 丹耐夫正若分享傳統與現代創作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國父紀念館為豐富民眾多元視野,7日的「文化講座」邀請到在公共電視新聞部服務的丹耐夫正若,以講唱的方式介紹排灣族的詩歌,將排灣族各個不同時代歌謠的變化與特色,以解說與演唱形式向聽眾分享。希望藉此演講交流,喚起當代藝術與不同領域的對話。

▲文化講座主講人丹耐夫正若於「詩情排灣」講座中吹奏鼻笛。(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持守排灣族傳統歌謠表現形式的丹耐夫正若,曾擔任原住民電視台副台長、台北市原住民部落大學副校長,擅長演唱排灣族古調,曾受邀至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克羅拉多大學及柏克萊大學演出,也經常隨琴園國樂團赴中國演出。其創作的排灣族歌謠laisu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古謠,目前已被改編為合唱曲,納入學校合唱比賽的曲子;1995年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原住民樂舞期間,完成由汪其楣教授編導、編劇的作品《歌舞劇-海山傳說環》,演唱之餘也自行創作歌曲,曾獲得2004年第一屆原創音樂大獎的首獎,作品《ljevulung殘年》中的專輯「聽路」曾入圍2013年金曲獎傳統暨藝術專輯獎;更在2016年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排灣族傳統歌謠《念念古調》。

▲推廣服務組組長王定亞(右)贈送感謝狀予丹耐夫正若。(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丹耐夫正若經常隨其夫人烏瑪芙巴剌拉芾演唱與創作布農族傳統歌謠,2006年在人間音緣創作歌曲徵選指定作曲作品中,創作出《天堂在哪裡-布農語》、《指路-布農語》深得布農族人的讚賞。演唱之外,也吹奏、研發與製作排灣族傳統樂器鼻笛、弓琴、弓琴笛、竹杵等樂器。今年8月18日在新北市多功能演藝廳演出『亞洲波卡.台灣《原聲原心》』中擔任音樂製作及演唱人,深受觀眾好評。

講座中,丹耐夫正若以講唱的方式,把排灣族不同時代歌謠的變化與特色,以解說與演唱形式向聽眾分享,特別在排灣族歌詞的即興、比擬、含蓄的呈現上,如何遵守一定的格式,以達到相互對話。此外,也分享他堅持與傳統接軌的現代創作方式與心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