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性幻想? 再看布紐爾的《青樓怨婦》

【特約撰述/郎亞玲】

這是一部影史上的赫赫名片,西班牙大導演路易士.布紐爾(Luis Bunuel1900-1983)1967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力作。1928年他的第一部電影《安達魯之犬》開始,他揭開了影像打破敘事的序幕,以視覺符號與蒙太奇剪接手法,反映人類心理慾望與潛意識,成為「超現實主義」電影經典,並與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1904 ~ 1989)並駕齊驅。此後,布紐爾持續創作,曾影響了波蘭斯基、大衛林區等導演及無數年輕後輩。除了青本片接連獲得獎項肯定,他也以《薇莉狄雅娜》(Viridiana,1961)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1972)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超現實主義大導演路易士.布紐爾(Luis Bunuel1900-1983),(圖/取自官網)
▲超現實主義大導演路易士.布紐爾(Luis Bunuel1900-1983),(圖/取自官網)

布紐爾擅長揭露宗教的偽善與中產階級的表裡不一,透過情慾壓抑與解放,反諷社會生活的真實樣貌。《青樓怨婦》這部片子的內容與形式,到今天看來還是相 當的「新」。改編自小說的故事,主要在敘述一個年輕美貌的醫生太太,為了尋 求性生活的刺激,竟委身青樓,做起兼職的妓女。由於情節的推展幾乎全賴女主角的觀點鋪陳,所以當作是一部「女性電影」來解讀,並不為過。然而,表面上 勇於揭露女性性心理及生活的各種障礙及病態現象,又似乎暗示女性「性解放」 的諸多可能,其整體表現仍不免流露出強烈的以男性性意識為主導的「一廂情願」 或「想當然耳」。

▲法國著名女星「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1943-),(圖/取自官網)
▲法國著名女星「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1943-),(圖/取自官網)

首先,是人物性格與內在心理刻畫的粗略,女主角的動機與行為欠缺說服力,啓用「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1943-)來飾演,雖然美麗,高貴,神秘的氣質魅力十足,但反與其角色呈現極難對應的「疏離」的效果–在丈夫面前不像妻子;在妓院中也不像妓女。但她倒是極不費力地同時滿足了一般男性對女性的一種簡易的分類–不是淑女;就是蕩婦,而其關鍵就在於她碰到的男人是怎樣的男人。簡言之,這部片子之中的女主角,我們看得到她的行徑,我們看不見她的血肉,她的愛,恨,怨,憎付之闕如。

▲《青樓怨婦》經典數位修復DVD,(圖/取自官網)
▲《青樓怨婦》經典數位修復DVD,(圖/取自官網)

再看這部片子結構上的呈現,影象可謂相當寫實,但其中摻雜了回憶與幻夢的片段,尤其是結局的出人意表,使觀眾恍惚中出現了「整椿事件原來只是女主角的一夢/幻想」的質疑。導演就在這虛實交錯,真假難明的情節架構中,點出了人生中現實與幻象的混沌,心理與行為的曖眛。然而這樣的處理,的確有效地避開了觀眾在「道德」與「人倫」關係上的省察,轉移了觀眾對女主角內在需求邏輯性地思索,跳開了「性變態」、「性虐待」在現實生活中的根本衝突與困境的描繪。

▲《青樓怨婦》劇照,(圖/取自官網)
▲《青樓怨婦》劇照,(圖/取自官網)

從單一的「性行為」的需求來涵蓋女性的「性」問題,再以此單一的「性問題」來涵蓋女性心理的不平衡,不滿足,不快樂之根本因素,都是男性主觀意識籠罩下對女性人格的一種扭曲與「物化」。有人認為「青樓怨婦」一片的「詩意化」與對「性」不帶批判色彩的描述,正顯現了大師的功力所在。筆者也同意上述所言,然而,不可諱言的是,端看片中毫不憚煩地陳述女主角在妓院中的遭遇,例如男客對女妓各種角色扮演,奇技淫巧的期盼,對妓女鞭打,捆綁之「性虐待」,對做愛「情境」的詭異經營,完全偏重於被動,被教導,被控制的狀態,甚而一副甘之如飴的樣子。

▲《青樓怨婦》劇照,(圖/取自官網)
▲《青樓怨婦》劇照,(圖/取自官網)

一部電影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乍看是以女性之經驗與心理為主體;形式上的辯証使它免於淪為色情電影之模式,可惜編導並無心在女性內在心靈方面多做深度之挖掘,徒然滿足了男性觀眾的「窺視狂」與「性幻想」。

(本文作者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導,詩人,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相關連結:《禁忌的遊戲》笑中帶淚,嘲弄戰爭和死亡的本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