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離子科技降汙抗汙 臺灣傳統壁畫保存技術邁向新紀元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及技術在近20多年來,已成功接軌國際,也從以往重視文物古蹟修復階段,升級到更加著重管理維護、注重區域性差異的觀念。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輔導國定古蹟臺南大天后宮進行的灰壁畫保存研究及脫鹽計畫,便採用科技研究以解決傳統壁畫長期遭受鹽害風化損害、及廟宇油煙汙染所造成的問題。在農曆春節將至之際,特別在壁畫周邊增設兩座負離子產生器,期在年節宮廟香火鼎盛期間,能有效減少壁畫受油煙沾附情形、提供清淨的保存環境。

臺灣傳統廟宇文物,如壁畫、彩繪、石碑等,因處在開放空間及使用中的狀況,易受到周邊環境影響造成污染損壞、保存不易。經研究得知,線香燃燒會產生如多環芳香烴、懸浮微粒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物質,讓傳統灰作壁畫的表面累積油煙和微粒,壁畫上的圖像因而遭受覆蓋,同時汙染物沉澱到壁畫的毛細孔隙中,造成嚴重的汙染現象。

▲在壁畫周邊增設負離子產生器,能有效減少壁畫受油煙沾附情形。(圖/臺南市文化局提供)

為減少上述危害因子,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邵慶旺老師進行科學負離子技術和奈米級抗污藥劑的研究。主要是運用靜電原理,藉由設置在壁畫周邊的負離子產生器,每秒散發出千萬顆粒的負離子,持續性的與空氣中的油煙、懸浮微粒等產生結合、沉降,並且還有可分解細菌、病毒的作用。

經一定期間觀察,已能確定負離子具有能捕捉廟宇空間中的空氣微粒和油煙的功用,現正進行中的遠程負離子試驗,期望能夠降低壁畫受到油煙附著的問題,使壁畫有一層防護罩,降低汙染現象。

文資處表示,時代在進步,傳統百年廟宇逐步運用最新科技來保護傳承廟宇中的文化珍寶,值得社會大眾予以肯定及鼓勵。

▲傳統壁畫長期遭受鹽害風化損害、及廟宇油煙汙染等問題,目前可靠科技解決。(圖/臺南市文化局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