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舞作《黃金雨》世界巡迴最終站 封箱演出在臺北藝術節

日本舞踏大師麿赤兒攜手法國舞者馮莎・夏紐打造《黃金雨》,以愛神與太陽神的形象為核心,探討身分認同、性別流動與生命週期等議題。Hiroyuki Kawashima攝影,北藝中心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日本舞踏大師麿赤兒(Akaji Maro)攜手法國編舞家兼舞者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共同打造舞作《黃金雨》,在里昂舞蹈雙年展首演後,這場身體的狂想曲、跨越文化與世代的身體對話過程,佳評如潮,世界巡演最終站來到臺灣,將於8月17、18日在臺北藝術節封箱演出。麿赤兒透露,臺北是一個更升級的版本,希望能把更好的呈現帶給臺灣觀眾。

麿赤兒是日本知名的舞踏團體「大駱駝艦」創辦人與藝術總監,他表示,《黃金雨》取材自羅馬神話,以愛神與太陽神的形象為核心,探討身分認同、性別流動與生命週期等議題,「這是一場關於身體的狂想曲,我們試圖透過身體的極限與解放,來表達內心的複雜情感。」

(左)日本舞踏大師麿赤兒攜手法國編舞家兼舞者馮莎・夏紐聯合打造舞作《黃金雨》,以舞踏與現代舞兩種不同身體型態對話。(張震洲攝影,北藝中心提供)
▲日本舞踏大師麿赤兒(左)攜手法國編舞家兼舞者馮莎・夏紐聯合打造《黃金雨》,以舞踏與現代舞兩種不同身體型態對話。(圖/張震洲攝,北藝中心提供)

馮莎・夏紐畢業於國立巴黎高等音樂暨舞蹈學院,作品兼擅舞蹈與音樂元素,挑戰多元表演形式,常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如傳奇變裝皇后 Rumi Missabu。風格清晰,充滿驚喜,是當代歐洲舞壇炙手可熱的跨域表演者,演出足跡遍及各大藝術節。

麿赤兒表示,他和馮莎十三年前在法國相遇,當時馮莎於法國蒙彼利埃演出作品《(M)imosa》,該作品談論羅馬暴君故事, 麿赤兒看了演出後對馮莎留下深刻印象,也埋下了《黃金雨》的創作靈感,「當時馮莎飾演的是一名擁有絕世美貌的暴君,我可說是對他的美貌與才華一見傾心,之後也和他保持聯繫,討論創作。」

在二人第一次見面的七年後,馮莎答應和麿赤兒一起創作,延續《(M)imosa》帶來的靈感,以羅馬神話宙斯、太陽神、愛神等神話故事,創作這次的《黃金雨》。但兩人在舞蹈領域專長和身體方法皆大不相同,創作過程可想而知經過許多磨合,才終於產生火花。

日本舞踏大師麿赤兒攜手法國編舞家兼舞者馮莎・夏紐,聯合打造舞作《黃金雨》。麿赤兒頭上黃色頭髮象徵神聖。(圖/北藝中心提供)
▲日本舞踏大師麿赤兒攜手法國編舞家兼舞者馮莎・夏紐,聯合打造舞作《黃金雨》。麿赤兒頭上黃色頭髮象徵神聖。(圖/北藝中心提供)

馮莎是以身體為出發的編舞者,而麿赤兒是從故事出發進行舞蹈創作,要將兩個截然不同的身體方法論及文化背景融合成一件作品,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但兩人彼此坦誠相見,最終呈現的演出是一個很好的『化合物』,也就是經過溝通和交流後,產生的一個極佳的化學反應。

除了種族不同帶來的外貌差異,兩人年齡的差距也在身體上呈現迥異的差別,而在《黃金雨》裡更強化了二人形象的不同。馮莎的角色呈現出赤裸、嬰兒般的狀態,麿赤兒則以華麗的服飾和假髮示人,象徵著一位母親的角色。麿赤兒將馮莎塑造成羅馬皇帝,呼應了歷史上曾被流放的羅馬皇帝埃拉加巴盧斯;而麿赤兒在演出中以黃色頭髮的敘利亞神官形象登場,黃色在敘利亞文化中代表著神聖。

日本舞踏大師麿赤兒(Akaji Maro)攜手法國編舞家兼舞者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聯合打造舞作《黃金雨》。北藝術中心提供
▲日本舞踏大師麿赤兒攜手法國編舞家兼舞者馮莎・夏紐聯合打造《黃金雨》,是一場關於身體的狂想曲。(圖/北藝中心提供)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指出,除了精湛的肢體表演,《黃金雨》也融入了音樂與戲劇元素。麿赤兒在劇中演唱了一首日本民謠《死的體感》,將死亡與重生、悲劇與喜劇巧妙地結合;而馮莎則以童謠的形式,詮釋了生命週期的無常。

《黃金雨》將於8月17、18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登場演出二場;麿赤兒舞踏工作坊於8月19日下午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排練場舉辦。詳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

 

 

相關連結:八月講座與電影起跑 臺北藝術節打開北藝筆記 遇見北藝人物

 

留言